2011年07月26日 01:1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马可佳
“我不想结婚了,但是很想要个孩子。”在某金融机构工作的李小姐近日刚刚装修完了自己新购置的一居室。由于出国留学,回国奋斗,错过了谈恋爱的最佳时机。在经历了几次不成功的相亲以后,在她的人生规划中,工作、健康、娱乐甚至孩子,但是却没有给伴侣留下任何位置。
而这些规划,无疑必须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
日前举办的“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陈亚亚在提交的大会论文《都市单身女性的生存状态考察》中提出,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越来越多的都市适龄人口选择暂时或永久单身。
清华大学博士后、科技社会学家钟庆才近日表示,广东、北京、上海和武汉等省市,已同步卷起第四次单身潮。
当然,有单女必然有单男,随着购房压力日益增大,超过30岁而依旧独身一人的男性也不在少数。和单女相比,单男则在个人兴趣上花费更大,网络游戏、网络书籍,成为单男排解寂寞、打发时光的最佳途径。
另一种生活方式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有32岁以上单身人口(未婚、离异或丧偶)的家庭超过100万户。而这一数字在1990年是10万人。
无论是主动也好,被动也好,在高离婚率和不稳定的青年恋爱中,更多人处于单身状态。由于没有家庭的额外开支,单身贵族们也逐渐成为商家的抢手客户。而这其中,女性的消费要远远高于男性。
经济学家F.T. McCarthy 2001年在《经济学人》上最早提出的“单身女性经济”概念。在F.T. McCarthy眼中,“她们是广告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媒体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独身而且收入不菲,她们是最理想的顾客。与其他阶层相比,她们更有花钱的激情和冲动,只要东西够时髦、够奇趣,她们就会一掷千金。”
某广告公司高管王倩就是这一阶层的典型代表。月收入3万元左右的她向记者提及自己的收入支配。每个月还房贷大约5000元,交通费用2000元左右,额外购买保险每月支出大约5000元,雇用小时工每月2500元,上舍宾女子形体课,每月花费约1000元,美容每月约1000元。此外,还有宠物、餐饮、服装等花销。
“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女人的消费高于男人,此外,儿童的消费高于老人。”联想投资某投资经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由于这一规律,在消费品的投资上,针对女性和儿童的产品投资要优先于针对老人和男性的投资。
在衣、食、住、行、娱乐、社交、“充电”、养老等各方面,单身经济都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调查显示,30.35%的单女在“攒钱买房”,比例超过了“买衣服和美容”。因此,住房市场的单身公寓,是最早应市场而生的产品。北京朝阳区的炫特区、荣丰2008、后现代城等,是开发商为单身男女打造的独特产品。虽然很多人在生活状态改变后搬了出去,但这样的小户型产品多年来一直受到市场的追捧。
而培训、健身、教育、保险等各种为单身人士设计的产品也层出不穷。
投身单身商机
从美国回来创业的李松,是较早发现中国单身人士能创造商机的创业者之一。
2001年,李松从摩根士丹利离职,与4个创业伙伴创立了国内最早一批移动增值SP公司讯龙科技。2年之后,讯龙已经拥有220万用户,月收入也达到了1200万元人民币,同网易、腾讯同处于无线市场的前三位。2003年1月,就在讯龙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李松和他的4个创业伙伴选择以2400万美元的价格将讯龙出售给新浪。
这是李松第一次创业,但却得出了一个让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的结论。“当时用手机、声讯台的人并不多。什么服务最挣钱?手机交友。”李松告诉记者。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李松认为,由于大批身在异乡的单身单女,得不到家庭的抚慰,因此打发寂寞成为消费的主力。
卖掉了讯龙,李松又在2004年1月成立了“第三空间”公司,第三空间在2004年7月和8月先后收购了交友社区“9i0”和“中国交友中心”,2005年6月,改版后的中国交友中心重新上线。后来,中国交友中心网站又正式改名为“珍爱网”,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婚恋网站之一。
“用户现在增加到2200万,现在平均新增会员是4万/天。”李松说,快速增长的单身男女,成为了网站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受惠于都市的寂寞男女,世纪佳缘、百合网、嫁我网等婚恋网站,一时间成为单身人士追捧的目标。不仅如此,由于此类网站的类红娘式收费模式,也使其成为同期网站中最先的盈利者。
“中国有1亿想结婚的人,虽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变成自己的用户,但可以尽量集中服务确有急迫需求的那群人。”李松表示。
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互联网企业。某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在互联网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即跟着单身男女的生理需求走。该人士举例说,10年前很多单身男女热衷于上新浪聊天室,随后是QQ、网游、开心网等。当你发现某个网站或某类产品交友需求正在不断增加时,说明这一产品正在走向成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