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破解达芬奇密码

2011年07月26日 18:25 来源:中国财经报

  □ 本报记者 赵辉

   在媒体的持续曝光和公众强烈的追讨声中,一场“达芬奇”打假战在全国打响。

  保税区“一日游”、虚假标注原产地、虚假宣传……随着达芬奇密码的一一破解,消费者的心一次次被商家的“虚情假意”所伤,而进一步的索赔事宜似乎也迷雾重重。达芬奇事件不仅在家具行业引起震动,也引发了政府采购家具市场专业人士的热议。虽然个人采购和政府采购有诸多不同,但对于家具这一消费品,如何确保产品质量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在破解家具采购的“达芬奇”密码上各地也有不同做法。

  “达芬奇”密码为何难破

  由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产品的材质、安全性、产地等关键指标,既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加以辨别。这就为厂家欺诈消费者埋下了隐患。在政府采购家具项目上更是如此,采购人缺少专业知识,采购需求不够具体,在招标文件中技术标准不明确,家具制作涉及面料、油漆、填充材料、五金配件等多方面,因此生产企业如果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管理的任何环节质量把关不严,产品质量都将无法保证,对家具产品质量检测和验收环节从而成为一大难题。然而,这样的难题是否无解呢?

  在达芬奇事件中,在媒体进行曝光后的第一时间,政府相关质量监督检查、进出口检疫等部门就介入调查,并很快对问题做出了论断。由此看来,监管本不是难题。但有专家分析说,达芬奇产品涉及海关、工商、质量监督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职权范围。然而,多头监管往往产生的效果是无人(监)管,大家都不管。“只要真管,并有制度保障,其实质量关是可以把控的。”一位多年从事政府家具采购的业内人士分析说,由于政府采购的金额和数量相对较大,比起普通的个人消费者在验收环节将承担更少的成本。但在实践中,家具采购的达芬奇密码究竟为何难破呢?

  在记者采访中,业界人士给出的最普遍的问题即在验收环节中谁唱主角。《政府采购法》第41条规定,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应当组织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大型或者复杂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参加验收工作。验收方成员应当在验收书上签字,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说,从目前的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来看,履约验收环节的主要责任方为采购人。不少接受采访的采购代理机构负责人表示,是否参与验收取决于采购人是否委托。

  解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

  话题到这里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如果采购人自行进行验收,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很难对家具材料的真假优劣进行辨别,偷梁换柱的现象难以避免。在家具采购的实践中,各地都进行了不少创新,其中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最受欢迎。

   如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对家具采购进行公开招标时,在招标文件中便明确规定采购人要对家具原材料进行进厂检测,家具验收时,应由采购人聘请省级质量监督部门的专项检测人员对家具成品进行检测验收,所有检测费用要包含在投标报价中。除了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了采购单位要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还采取了与采购人签订委托协议,由采购中心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验收的办法。集采中心由此承担了更多的验收职责。辽宁省政府采购中心去年出台相关规定,在集中采购项目的验收环节中扮演了总协调和管理的角色,将采购人、专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具体的验收工作,政府采购中心并不直接参与验收。

  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验收的最大案例来自于2008年奥运会场馆、奥运村所有家具和所有装修材料的检测验收。据悉,这个项目的检测验收从原辅材料开始,到零部件生产,再到成品,监控时间长达一年半,可以说是全程监控的典范。类似这样的全程监控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无疑是有效的,但检测验收的战线也被拉长。不少地方采取了破坏式对照检验方法,即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数量为N+1,如采购需求为50张桌子,要求中标供应商提交51张,多出来的1张桌子可以用于破坏性检验。

  破坏性检验对于个人消费者而言几乎是不能承受的。消费者够买达芬奇昂贵的家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其品牌的信任。这种信任本应是商家给予消费者的一种庄严承诺,但当达芬奇违背了契约,逾越了底线,其所造成的信任危机也将导致品牌价值的巨大损失。当人们呼吁中国的商业道德亟须重建时,也期待中国能培育出货真价实的民族品牌,这一愿望的实现离不开监管和执法部门积极担当,持续有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