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7日 08:35 来源:中国网
进入2011年,“转型”成为经济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毋庸讳言,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并且,以往的经济发展也因结构失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度转型”,改变要素利用效率低、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的问题,也是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真正腾飞的重大课题。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发展困难,也提供了新的转型契机。而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企业优秀代表的上市公司群体,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上市公司群体的转型的成败,决定着整个经济转型成败;而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又决定着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群体的兴衰。
首先,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代表性日益增强。目前,中国各个行业的排头兵企业都已成为上市公司。截至目前,沪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约2200余家,总市值约为26万亿元左右,位居全球第二。上市公司的市值集中度也显著提高。目前,前二十和前十名上市公司的市值集中度分别为54%和44%。
其次,上市公司成为我国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绩优、蓝筹、新经济、新能源、新兴产业股票的高股价,使资金、人才等尽可能地流向社会最需要的产业与企业。这种作用将明显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七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转型
上市公司担当重任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战略发力点就是备受瞩目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纲要要求,到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8%,到2020年将升至15%。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