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外汇储备的通胀发生机制

2011年07月28日 04:4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晓忠

   随着6月末外汇储备跃至31975亿美元,中国如何使用这些外储成为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近日部分人士建议拿出部分外汇储备充实社保基金和直接分给老百姓,对此外管局明确表示这相当于央行随意印钞,并势将加剧通胀。

   外管局以“外储内用是央行随意印钞”予以回应是无需争议的。不过,外管局把当前巨额外汇储备解读为企业和个人与国家基于平等自愿基础上的市场化购买行为,以及把“藏汇于民”未能有效推进归因于涉汇主体持汇意愿不强有混淆视听之嫌。

   当前巨额外汇储备的聚敛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通胀演化过程。众所周知,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如贸易顺差是中国通过货物和服务贸易等国内储蓄净出口。本来储蓄净出口意味着本国已让渡了这部分国内储蓄给贸易逆差国,但外汇持有者用外汇从央行兑换成人民币,意味着已出口的储蓄又变成了购买力,因此,只要央行无法尽数对冲掉外汇占款,外汇储备就在制造通胀。同时,如果说外汇储备是已出口储蓄的国内空转,那么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或充实社保基金,无疑是二次结汇,即把净出口的储蓄在国内二度兑换成了人民币。显然,这增加的将只是基础货币供应量和单位货币的贬值,而非真实购买力,这如同17世纪西方国家从殖民地运来黄金提高本国货币供给而所引发大通胀一样。

   当然,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充分揭示出当前的外汇储备如同银行吸收企业和个人的存款,是私人部门的储蓄净出口,即外储对应的是央行对私人部门的负债。至于为何私人部门把国内储蓄净出口等与央行进行货币兑换,首先在于中国法定货币为人民币,私人部门只有把所持有的外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使用,而货币的不完全可兑换自由,使私人部门必须通过商业银行把外币兑换成人民币,然后商业银行从央行兑换成人民币。因此,私人部门与央行是在交易不自由下进行的“平等自愿”的本外币兑换。

   与此同时,当前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制度,以及中国外汇市场严格的市场准入制、交易秩序的不完善等,使私人部门难以对外币资产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管控。如当前人民币汇率的管制使市场难以有效识别和对冲外汇资产的汇率风险,即人民币有管制的渐进升值导致了私人部门一般都通过结汇而对冲汇率风险。同样外汇市场流动性不足,能有效对冲和管控外汇资产风险的交易品种缺乏,使私人部门无法对外汇资产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另外,当前资本项目的非完全开放,管理层对私人部门境外投资的诸多审核等,制度性地压缩了外汇的使用范围。这些都导致了私人部门不愿意持有外汇资产,从而使藏汇于民的政策意愿形同虚设。

   由此可见,当前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为藏汇于民创造基础性的制度和市场条件,不仅能有效遏制通胀,而且将提高外汇资产的使用效率。而把通过储蓄净出口等积累起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委托给外管局,抑或中投来投资,存在因受托授权不清晰所带来的信托风险。毕竟,不同于银行有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制度的约束,外管局和中投缺乏规范的制度性约束,一旦外汇储备出现亏损很难厘清职责。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