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为新基金发行放缓叫好

2011年07月30日 02:00 来源:中国经营报

  夏欣

  从基金圈传来的消息,证监会对基金发行审批速度有所放缓。听闻此讯,不禁为管理层的明智之举叫好。

  今年以来,拜证监会六条通道审批所赐,基金发行井喷。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共成立新基金108只(A、B类合并为一只计算),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然而,基金发行井喷却是肥了银行,瘦了基民与基金公司。银行销售渠道的强势地位,倒逼基金发行中的尾随佣金节节看涨,最高已达到80%,这也让众多中小基金公司赔钱赚吆喝,白白为银行打工。而银行受利益驱使,还常常挑唆基民,卖旧(基金)买新(基金),从而盘剥更多的新基金发行管理费收入。今年的震荡市,则令基民一赔再赔,成了“负”翁。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257只标准股票型基金中纳入统计口径的217只基金平均净值下跌8.03%,7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跌幅为8.34%,远超过同期大盘跌幅。

  基金公司一方面基于完善产品线布局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占满各个审批通道,确保新基金获批数量。

  这却使基金行业形成囚徒困境:要不惜成本地不断发新基金,或者搞持续营销,否则存量规模不可避免地缩水。

  其实,即使大量发行新基金也无法带动基金份额的增长,基金规模已陷入滞胀。数据显示,上半年老基金净赎回近1600亿份。而今年上半年,新基金合计募集规模仅为1764亿份。基金总份额增长有限。

  而且,为了大干快上,基金公司上报的基金产品鲜有创新,难逃同质化窠臼。证监会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请核准进度显示,截至7月1日,今年以来提交新基金募集申请并仍在等待批文的产品共计94只,其中就包括25只分级基金、28只指数基金、11只QDII基金和2只保本基金。

  当然,拍子也不能完全打在基金公司身上,如果按比例问责,恐怕基金公司股东方的责任还要占大头。出于股东方规模、利润增长的压力,基金公司变得急功近利——重首发,重持续营销,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内生性增长(业绩增长与规模增长同步)。而后者才是基金公司健康发展之路。

  新基金发行井喷的第三个恶果是:在新基金审批提速的大环境下,基金经理的人才储备却未有效地跟上。基金经理的匮乏结果,是导致一批基金业新兵仓促上阵,或者继续一托二、一托三、甚至更多。长此以往,基金业绩可想而知。

  因此,监管层适当放缓新基金审批速度,正当其时。何况,这在过往也有过先例。2009年10月,当股指重上3000点之后,证监会就有意延长股票型基金审批时间,转而放行债券基金或指数基金。对市场发行节奏与流动性的匹配进行了有效地疏导。

  当然,笔者建议的调控节奏绝不是指基金审批从市场化彻底倒退。在监管层多通道审批制度实施以来,各基金公司抢滩市场的同时,市场也在自由选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想见,随着新基金发行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当新基金批文不再是稀缺资源,市场之手会真正影响到基金发行,基金产品的优胜劣汰机制也会由此确立。

  理论上是这样,然而,现实中,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恐怕难以一蹴而就,也要靠基金公司的自律。只求规模、不求业绩的基金行业发展模式,必将成为基金业发展的障碍。基金要发展,基金持有人回报是关键。基金只有制造出“赚钱效应”,才能吸引更多基民申购。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