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山东填海造地调查

2011年07月30日 06:43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郑重 烟台、威海报道

  龙口建最大离岸人工岛群 文登筹谋160平方公里新区

   7月18日下午,山东省龙口市海岱镇通往海边的公路上,满载石料、没有挂车牌的墨绿色载重卡车一辆接一辆,在雨中来回穿梭。

   通往海边的路口戒备森严,3个正在值守,自称是南山集团的保安将《华夏时报》记者拦在路口:“不能进,即使过了我这道岗还有几道岗,抓住要罚款。”

   这个隶属于烟台市的县级市,正在兴建中国最大的离岸人工岛群。4年之后,面积为35平方公里的陆地将从龙口湾浮出水面。

   “蓬莱19-3海上油田溢油事故对渤海湾造成的生态污染只是因为突发事故,而对海洋的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灾难才是更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海洋保护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填海造地运动正在全国沿海各地规模展开,龙口只是一个缩影。

   尽管不断有专家质疑过度填海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但对于填海造地的利弊权衡至今没有权威的论断。

  土方量可媲美三峡工程

   龙口湾围填海工程一度是当地人为之自豪的项目。

   “填海的土方量可以与三峡大坝媲美。”当地一位官员7月17日对本报记者说,按照规划,到2020年将打造为投资1000亿元、实现产值3000亿元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同时将崛起一个容纳10万人就业、30万人居住的“海上新城”。

   去年龙口市的GDP为680亿元。这意味着,仅人工岛群建成的产值,将是目前龙口全年产值的4.4倍,相当于再造4个龙口市。

   公开资料显示,这个号称中国最大的离岸人工岛群2010年5月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建设,计划填海35.23平方公里,规划用海总面积将达到44.29平方公里,将建设6个离岸人工岛和1个突堤式人工岛。

   “鉴于近段时间业内不断有人质疑填海造地项目的可行性,上级要求不得对外大肆宣传这个项目。”当地一位官员告诉本报。

   而负责项目建设的龙口当地企业南山集团则几乎“封锁”了所有进出项目现场的道路,“路卡”一直设到了项目数公里之外。即使这样,当记者在第一道“路卡”拍照时也险些被南山集团的保安“扣留”。

   “这个项目是市政府工程,南山集团只是施工方,我们不能接受任何媒体采访。”7月18日下午,南山集团宣传部部长曲树强在他的办公室对本报记者说,“具体未来怎么规划还不清楚,属于政府行为,有很多程序。”

   无独有偶,在距离龙口不到100多公里的文登市,一个“向海洋要地”的大工程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这个隶属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县级市规划的南海新区“向海洋要地”的规模是160平方公里。

   “跟海洋要空间,我们先行了一步,2007年开始开发。”文登市南海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隋洪强7月21日下午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说,南海新区最早是小观镇,整个规划160平方公里,利用海洋资源,规划建设面积90平方公里,最终建设成为文登的副中心城市。

   与龙口项目不同的是,文登项目至今没有得到国家海洋局的批准。

   “文登南海新区,第一次160公里的方案没有通过,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预审会时已经压到30平方公里,去年又压到十几平方公里,这还要通过论证,审批的时候可能还要缩。”据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吴建政介绍,一方面是环境影响的问题,一方面是规划期能否建成的问题。

  “向海洋要地”背后

   “向海洋要地”的根源在于地方土地资源的短缺。

   “文登今年农用地转建设地指标是550亩,去年是470多亩,前几年基本是400多亩。”文登市国土资源局用地科工作人员告诉本报,南海新区有7万-8万亩盐田土地,海边晒盐比较多,在土地分类上属于建设用地,不需要建设用地指标。这些土地尽管做商业居住需要招拍挂,但不需要报建设用地征收,属于国有存量划拨土地。

   龙口“造岛”的根源同样是出于土地资源的紧张。

   “如果这个项目完成,将为龙口市解决建设用地指标5万多亩。”当地一位官员告诉本报,龙口一直是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需要上很多大的项目,几十个项目待批,但没有建设用地,即使置换也不够,一年土地指标只有五六百亩,这就需要向海洋要地。

   当地政府一份公开资料称,去年,龙口市因为土地紧张,有44个过亿元的投资项目待批。

   实际上,整个山东沿海都在“向海洋要地”。今年1月初,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按照规划,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

  生态未来谁来担责?

   在沿海各地填海造地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不断有专家提出质疑。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曾表示:“观察环渤海地区的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就是这一地区的生态问题。如果大家都铆足劲来发展重化工,无节制地排污,渤海成为死海为期不远了。”

   更早在2007年4月,国家海洋局曾经下发《关于加强海上人工岛建设用海管理的意见》,《意见》称,为了防止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中国今后将严格控制人工岛建设的数量和密度等。

   这份文件同时显示:“建设人工岛,尤其连陆人工岛,会改变周边海域的水动力环境,从而导致海洋生物、海水交换和海底地形地貌等发生改变。一定海域内建设过多过密的人工岛,甚至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

   “现在各个省都在填,海南、广东、河北、辽宁等填得都很多,不比山东少。填海对养殖业也造成危害,水产下降。填海有的当年,有的几个月,有的甚至今年才能显现,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案例到处都是。”吴建政说道,但这都是政府做的事,环保、港航、海洋等各部门都审批,没有人去追究政府的责任。有些大规模填海项目是刚批的,还没建成,10年以后危害的效果可能就非常显著。”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