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02日 10: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看到沪上某知名民办初中将每学期学费调整为1.2万元的消息,而这样大幅度的学费涨价并非一所学校的特例。笔者想起刚刚公布的数据,上半年上海CPI同比涨了5%。不知在这5个百分点的物价涨幅中,学费的上涨会有多大贡献。笔者以为,在物价普遍上涨的背景下,跟风上涨断不可取,学费要涨价,须拿出服人的理由。
当前,“什么都在涨”已成为人们普遍的感受,衣食住行等生活各领域时闻“涨”声,今年上半年八大类商品仅一类下降,其余呈现“普涨”。诚然,在CPI指数构成中,猪肉、粮食等是上涨幅度最大的“明星选手”,也是拉动总指数上行的主要动力,但需要警惕的是,教育、医疗、维修等服务类也出现了明显上涨。
在通胀环境中,价格上涨很难控制在某个或几个领域。但是,涨要涨得有理有据。记得在食品价格涨势较猛的时期,某家经营包子和面食的小饭店贴出“原料涨得实在吃不消,只好涨价,请新老顾客谅解”的告示,得到了体谅。那么,民办初中学费的此番上涨,也是有“情有可原”、非涨不可的理由吗?
几年前,沪上多数民办初中的学费还维持在四五千元左右,虽然已比公办初中高出不少,但还在许多家庭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现在不觉间已升了好多。虽然民办中学可以自主制定学费,但如此上涨速度,实在叫人看不懂。细看学校公布的具体收费标准,上涨后高昂的学费中,还不包括需要另计的学杂费、书簿费、伙食费等。一些民办中学解释,学费上涨的重要原因是为了提高优秀教师的工资待遇。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某种资源的稀缺通常会导致其价格的上涨。近年来民办初中在教育上做得比较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这些学校所集聚的一批优质师资,这背后自然也有经济杠杆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这些学校的教师待遇不错。出于教育投资的考虑,许多家长对民办初中趋之若鹜,当然,他们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些本无可非议,但弊端在于,高昂的学费成为孩子们是否可以拥有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一道门槛,即使可以负担和愿意负担,不断上调的学费依然给这些孩子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重。在物价普涨的背景下,这样的“积少成多”难道不是一种巨大压力么?
笔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原则固然可以解释一部分上涨原因,但是教育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件商品,教育的意义毋庸赘述,如果只讲市场的逻辑,未免叫人心寒。不断提高的学费使得原本应该在同一起跑线的孩子,被人为拉开了起跑时的差距,弱化了孩子自身努力的成果。面对庞大的需求群体,选择涨价总是容易的选择。但是需要意识到的是,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资源与需求有缺口,才会造成这种“物以稀为贵”的结果。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享用本已很难,如果任学费涨价之风盛行,教育的公平就更难实现了.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