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说易行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新华社记者罗宇凡

  在如今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机器仍在轰鸣,车辆仍在奔波。遍布于每条小巷里的工厂里繁忙劳作的身影,显示出中小企业并未如外界担忧的那样出现大面积倒闭。但几乎每家企业负责人都会向记者倾诉其生存空间的日渐狭窄。除了原材料成本上升、招工难、人民币升值这些老问题,今年上半年以来,资金链骤然紧绷和电荒加剧,更成了中小企业能否生存下去新的考验。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以制造和加工为主业的中小企业旧有盈利模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转型升级的重重困难,面对产业转移的巨大挑战,面对转行投资的种种诱惑,如何理清继续发展的思路,成为众多中小企业面对的共同困惑。

  转型不可即?

  如今,走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转型的时代已经来临。可是,倒逼之下的转型,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却有一种无法承受之重。企业要继续发展必须转型,可是该往哪儿转,怎样转,拿什么转?

  张卫东告诉记者,对于他们这样的机械加工制造业而言,转型意味着购买更加先进的机械设备,意味着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这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更需要优秀的人才,而这两样恰恰是众多中小企业难以单独解决的问题。

  张卫东告诉记者,劳动力成本压力下的产业升级能够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却使企业的资金链条紧绷,从事多元化生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几乎被遏制。

  生存的压力让中小企业看到必须转型,但面临的困惑又令他们难以实现转型的愿望。在资金、人才、规模、行业等方面的选择上存在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转型之路,怎样把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转型变为下一步解决企业生存发展的实践,既需要提升转型升级的环境,又需要加强转型升级的引导。

  转移行路难

  面对不断上升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成为最近几年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项重要选择。不过,在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产业链建设等等问题上存在的不足,却使这种转移成为一种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东莞天时时装有限公司余红锋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他已经把工厂一半的产能转移到江西。“主要是那边有留守劳动力,工资比这边低四分之一。但质量做不到这边这么好,还要下工夫派人去验收,也挺麻烦的。全部转移肯定不行,配套都在这边。”

  “企业不仅看中现实成本的降低,同样也看中隐性成本的降低。给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有时候比单纯的降低租金、降低工资更为重要。”东莞鸿仁五金电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圣武告诉记者。

  谁来坚持“中国制造”

  据何佐贤介绍,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广东省有80%的中小企业表示综合生产成本同比上升,其中19%的企业反映涨幅超过20%……

  中小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无奈现实是:即便是每天加班加点、开足马力赶工,在面临来自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双重挤压下,付出巨大精力的制造业企业主仍旧感觉到得不偿失。

  “中国的中小企业主生存能力已经算是非常顽强了,但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可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水平却总是原地踏步,无法出现德国、日本、美国那样从小做大的制造巨头呢?”王圣武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残酷的竞争,尚未完全理顺的市场环境,过于繁重的税负束缚着中小企业的手脚,实业真的值得一直干下去吗?

  与起早贪黑、满负荷运作却还要如履薄冰的加工制造业相比,投资地产、矿山、股票、餐饮等产业不仅轻松很多,回报率也更加可观。“这才是真正的赚钱!”一些中小企业主开始这样认为。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世界工厂”仍旧是无法丢掉也不能舍弃的角色。然而当大量的资金选择离开制造业,大量的企业选择逃离实体经济的时候,“中国制造”这四个字的根基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