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刘铁民:应急救援不能没标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08:00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应急救援不能没标准
——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刘铁民谈“7.23”事故应急救援教训
□本报记者徐 风/文
什么是“以最快的速度?”是几秒、几分,还是几个小时?
什么是“不惜一切代价?”是停运半天、一天,还是两天、三天?
日前,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最大的教训,也是直到目前仍然被忽略的问题,就是缺乏应急救援标准。也正因为如此,当本报记者提出应急救援标准化这一问题时,曾接受过多家媒体采访的他表示,终于有个新闻记者触及到了“7.23”事故应急救援混乱的核心。
在刘铁民看来,“以最快的速度”或“不惜一切代价”等原则性的要求,如果出自上级部门的要求或上级领导的指示,则可以作为应急救援的原则和理念;但是如果出自应急救援组织者和实施者,就不着边际了。
刘铁民指出,边际条件,正是标准化的一个基本要求。熟悉标准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项标准的第一项内容,都是“范围”,标准的适用范围,就是边际;任何一项标准,都有“术语和定义”这一部分,“术语和定义”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边际进行界定,由“术语和定义”界定的边际条件,是贯彻在这项标准的任何一个条款的。
标准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术语和定义”后的具体要求。具体到这次事故的救援,就包括事故发生后,应该由谁、在多长时间内、向哪一级组织报告,救援人员需要配置哪些救援设施和设备,最近距离的救援力量应在多长时间内赶赴现场,如何保存事故证据,如何获取并由哪个机构及如何获取证据,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可以宣布救援结束,等等。
刘铁民表示,上述各个方面,有的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制度,有的作为工作制度还不够完善。但是无论工作制度是否完善,都需要标准来规范。如颇受争议的填埋车头、宣布救援结束等,现场就应形成标准化格式的工作记录或会议记录。如果现场指挥部没有宣布救援结束,而救援确实已经停止,就要追究现场救援具体指挥者的责任;如果现场指挥部没有要求填埋车头,而确实有证据表明车头被填埋或者准备实施填埋,就要追究填埋者的责任;如果填埋车头、宣布救援结束纯属子虚乌有,就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散布这一信息的媒体甚至个人的责任。
为什么标准化如此重要?刘铁民给出的答案是:标准化讲程序,讲边际。程序确定了,边际确定了,出现问题时责任容易追究,公众质疑时可以解释清楚,就不会出现接二连三、穷于应付的“辟谣”了。标准化是个大的概念,并非具体的标准,未必任何细节都需要制定出一项标准。以事故调查为例,当事方不得介入,要由第三方负责,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这就不是由具体的标准、而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
“7.23”事故应急救援的混乱说明,应急救援需要制定很多具体的标准。仅以事故现场调查采样为例,在取得哪些样品后可以移动车体?落到地上的、挂在桥上的、脱轨的、没有脱轨的车头、车厢是否都需要采样?需要采集哪个部位、多大尺寸的样品?如果需要到指定的场所检测,在整体难以搬移的情况下如何切割?是否可以使用大型机械设备现场破损?还有如何吊装、如何运输?如果无需搬移到指定场所,是否可以就地填埋等等,这些都是现场采样标准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急救援的第一目标是救人,在不能确认难以打开的车厢内是否还有生命存在的情况下,是否应采取人工降温措施如洒水冷却?车厢内温度长时间过高,不可能有生命存活只是常理上的推定,已经被救援的“奇迹”击得粉碎。与此相关的一个严肃话题就是遇难者遗体。死要见尸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对逝者的遗体予以保全?什么情况下可以放弃保全?这些都可以通过生命救援标准予以明确。
另外,刘铁民认为,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确有委屈之处,因为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应急救援的范围了,比如高铁技术是否可靠等问题。如果有标准可依的话,发言人完全可以拒绝回答,因为作为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和作为应急事故处理的新闻发言人,其职责是不一样的,回答问题的范围也不一样。
刘铁民强调,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化,就会不着边际,就会出现混乱。从标准化的角度看,这次事故的处理不完全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基本面的问题。解决基本面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标准化入手,理清制度化建设的基本程序,也就是应急救援各个环节和每个环节中一系列细节的边际问题,先把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搞清楚。当务之急是制定包括通用的应急救援的应急准备、应急预案和技术调查3个方面的总体规范,然后分铁路、矿山、洪水、地震等领域制定相对具体的规范,再完善一系列技术、工作程序、事故检测等方面的标准。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