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河南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中国粮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09:1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题记近年来,河南省平原林业的发展成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仅推动了河南平原地区的林业生态建设,还有效治理了土地盐碱沙化,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和稳定了粮食生产能力。

  30个省区市的100多个参观团和6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纷纷前来参观考察,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先后三次派出由多个国家组成的考察组,前来考察河南省禹州市的农桐间作和鄢陵县的农田林网、城市绿化和平原绿化等成就。全国九次平原绿化会议有六次选在河南召开……

  河南省到底采取了什么样的举措,让曾经“土居其四,沙居其六”、“飞沙不毛、不堪耕种”的中原大地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林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粮仓”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在治理平原地区的自然灾害和改善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条件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治理土地的经验。从治沙造林开始,发展到“四旁”植树、农桐间作,又逐步发展出比较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最终掀起了以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为主的平原绿化行动,在政府的组织与指导下,平原绿化开始有计划的开展,最终形成规模。

  但河南省并不满足现状,在对全省94个平原、半平原和部分平原县的平原绿化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后,进一步突破平原绿化的单一经营模式,向内涵丰富的立体林业发展,开始建设以农田林网为主,多树种、多林种、多功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农田防护林体系。这一举动使河南省涌现出鹿邑、睢县、商水、息县等一大批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试点县。

  随后,河南省又提出用两年时间完善提高全省平原绿化水平的目标,各地以完善农田林网为重点,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在全省开展了平原绿化“第二次创业”活动,决心推动全省平原绿化向更高标准迈进。

  全省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已使1000多万亩风起沙扬的沙化土地被改造成良田。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山区森林植被迅速恢复,地质灾害明显减少。

  据河南省农科院长期观测表明:农田林网内风速平均降低35%—40%,蒸发量减少10%,相对湿度提高6.3%,土壤含水量增加6.1%。与相同条件的农田相比,林网内小麦可增产6.8%—17.6%,玉米可增产5.5%—13.1%,花生增产4.7%—8.4%,棉花增产8.3%—12.8%,西瓜增产12.4%。在投入的物资、能量水平、生产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仅农田林网的防护作用就能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以全省年粮食产量1000亿斤计算,农田防护林对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可达百亿斤。

  同时,河南省农科院发布的《农田林网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报告》中指出,通过对“六五”以来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定位研究发现,农田林网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态条件,稳步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报告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研究我国粮食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农田林网作为一个事关根本、影响长远的重要事业,对粮食生产的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性,而且具有根本性、源头性,对粮食安全这个长期战略问题关系重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南省根据各地市不同特点,制订出有针对性发展方案,例如,在河南省商丘市,就把农田林网、农林间作作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的主体。近年来,商丘市围绕“农田林网高标准、生态建设出精品”的总体要求,以农田林网内沟河路渠绿化为重点,在全市范围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以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质量为基础,围绕改善沙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力推广杨树和刺槐混交、农条间作、林果间作和乔灌结合等多种造林模式,沿黄河故道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20万亩,使过去的一些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高效益的良田。

  在内黄县,为防止干热风的发生,当地林业部门在黏土区和沙土区分别采用大小不同的网格模式营造农田林网。马上乡小黄滩村土地沙化严重,在2000年以前,由于冬春风沙严重无法种植小麦,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花生,亩产300斤左右。营造农田网格后,风沙危害逐步减弱,现在种植的小麦亩产达到760斤,花生亩产达到720斤,实现了林粮双丰收。当地农民形象地说:“歇地一条线,增收一大片。”

  实践证明,发展平原林业,构筑良好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对于改善农田小气候,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减轻干热风、倒春寒、霜冻、沙尘暴等灾害性气候的危害有着特殊的作用。

  而河南这个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提高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省粮食产量由1980年的429.7亿斤提高到2010年的1087.4亿斤,已连续五年突破千亿斤,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连续十一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5%,赢得了“中国粮仓”的美誉,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机制保障林业再创辉煌

  农林产业的迅猛发展是因为有良好的保障机制。

  河南省不懈努力,充分挖掘“四荒”资源、沟河路渠和农田林网的潜力,不断创新造林机制,探索出了三种平原林业的发展模式:对平原地区乡村道路、河道、荒沟两侧集体林地的使用权实行拍卖;对于以生产道路、田间渠道和农田排水沟为骨架构成的大网格林网,统一规划,由土地承包户按规划造林或由大户承包造林;对小网格林网和农林间作,实行“树随地走、谁造谁有”。这些都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平原林业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河南省还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地采取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吸引各种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同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支持平原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漯河市规定,农民营造速生丰产林、加工企业自办原料林基地的,育林基金自提自用;投资者在荒沟、荒滩营造的商品林,育林基金减半征收。这些政策机制,有效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也是河南省平原林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省农发办把农田林网建设纳入了年度计划,明确提出要建成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的平原农田新格局。省黄河河务局连续十年开展黄河防浪林建设,在黄河两岸形成了长200多公里、宽50米的绿色走廊。省交通厅采取业主购苗、群众栽植的办法,实施了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绿化总里程达2845公里,植树863.7万株,实现了高速公路百分之百绿化。

  林业大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河南省林业厅组织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科技人员,就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结构配置、造林模式、树种选择和林木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进行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成果,解决了平原林业不同阶段中的关键问题,建立了“黄淮海平原农田防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为平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林业部门还将各种技术组装配套综合推广,根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力推广了林粮间作、枣粮间作、林菜间作等多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不断优化平原林业结构。为便于农民耕作和机械作业,实现林木最大蓄积生长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推广了小株距大行距间作模式、宽窄行造林模式等。

  目前,河南省林业良种使用率已达80%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6%以上,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以上,各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提出了建设“四区两带”的生态格局,正带领全省人民开展林业生态省建设,一个生态和谐、林茂粮丰、山川秀美的新河南正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崛起。

  “沙地河道花果飘香,平川农田粮丰林茂。”

  正如这对联里描述的一样,如今的河南如一幅画卷,画卷里是繁茂的树木、金灿灿的粮食、香甜的瓜果;如今的河南,是人们嘴里传唱的歌谣,歌谣里有他们真挚的微笑,还有他们携手打造的幸福家园。

  平原林业转型实现综合效益

  在长期的平原绿化过程中,河南省发现,平原林业不仅能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粮食产量,而且能推动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河南省积极探索提高平原绿化综合效益的新途径。

  近年来,河南省把平原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既注重发挥平原林业的生态效益,又注重发挥其经济效益,既为农业生产建起了“生态屏障”,又为农民创办了“绿色银行”,实现了由平原绿化到平原林业的重大转变,迈出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实质性步伐。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河南省平原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初步形成森林景观,9.3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大地上林网如织、林带纵横,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平原地区的一道绿色屏障,改善了生态环境,稳定和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一是培育了森林资源,提高木材供给能力。平原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树木生长快,河南省平原林木年生长率14.02%,林木年总生长量1851万立方米,为全省林木年总生长量的66.6%。平原林业的发展,在河南省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用材林基地,调整了全省木材生产布局,提高了全省木材供给能力。据调查,目前全省平原地区94个平原县平均活立木蓄积量140万立方米以上,其中有7个县(市)在300万立方米以上;全省20个平原粮食生产大县,其中8个在200万立方米以上。平原地区年木材消耗量超过800万立方米,全省主要木材品种自给有余。

  二是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平原地区通过建设林粮间作、林菜间作、林药间作,建设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和花木基地、发展林下经济等,调整和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濮阳市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下种植药材和食用菌、养殖家禽等,发展林下经济,提高了林地综合经济效益,2010年全市发展林下经济15.3万亩,新增农民收入4亿多元。原黄泛区的鄢陵县大力实施“以花富县、依花名县”战略,全县绿化苗木及花卉种植面积达60万亩,年产值达到4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6%,花木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00元。2010年全省平原地区每个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平均达到91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7.4%。

  三是拉动林业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基地建设和苗木花卉种植业的发展,拉动了河南省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752亿元。一是为林纸一体化建设项目提供了原料支撑。目前,河南省濮阳龙丰、焦作瑞丰、新乡新亚等3个10万吨以上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已建成投产,新增木浆生产能力36万吨,促进了当地工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二是推动了木材加工和林产品市场的发展。全省人造板、木制品等木材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4万多家,年加工能力600多万立方米。木材市场供求两旺,全省各类林产品市场达1100个;三是满足了社会对经济林产品和苗木花卉的需求。全省经济林已发展到1300多万亩,每年710多万吨的林果产品,优化了人们的膳食结构。全省平原地区苗木花卉面积近165万亩,鄢陵、潢川、获嘉等县已成为我国北方主要花木基地;四是促进了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全省平原地区有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9处。以黄河故道森林旅游、新郑和内黄枣乡风情游、宁陵万亩梨花游等为标志的生态旅游,已成为独具平原特色的生态旅游基地。濮阳市通过治沙造林,在市郊黄河故道沙区建成4200多亩集绿化、休闲等为一体的濮上生态园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四是改变平原面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通过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推进了围村林建设,使庭园、村内道路和农户房前屋后得到绿化美化,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2/3以上的村镇达到省定村镇绿化标准,平原地区一座座新居代替了昔日的茅草屋,一个个村庄掩映在树林中。全省有8个省辖市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102个县达到了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

  河南省在处理林业和粮食的问题上,形成了“林木繁茂—灾害减少—粮食丰产—环境优美”的良性循环。

  背景链接

  河南省平原地区有林地面积161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32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7.6%和66.6%;

  全省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40%,沟河路渠绿化率达到95%;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达8500万亩,平原农区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达到90%,在中原大地上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黄河故道区商丘,2011年全市夏粮总产量达到90.06亿斤,平均亩产达到990.2斤,实现了连续第九年夏粮丰收;

  黄泛区周口,2011年全市夏粮总产量达到96.5亿斤,平均亩产达到984.8斤,实现了连续第九年夏粮丰收;

  2011年河南全省夏粮总产量达到626.3亿斤……

  林茂粮丰成为今天中原大地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