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法人》:刘传斌雕刻刀下的古朴诗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13:45 来源: 《法人》

  刘传斌雕刻刀下的古朴诗意

  如此硕大的田黄精品,一旦拥有一种与其华贵身价相匹配的思想天地,《渔樵耕读》在刘传斌刀下的诗意里也就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诗书画一体

  文  谢勉

  刘传斌,1969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工艺美术家,善长寿山石薄意雕刻,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和方宗老师。作品融诗、书、画为一体,作品《夜宴桃李园》获中国文联“山花奖”金奖;《花开心动》、《谈古论今》、《天瀑》等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奖”金奖;还有多件作品分别收藏于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中国寿山石馆

  “两公斤多的田黄,这是无价之宝呀!”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刘传斌雕刻的硕大的田黄精品《渔樵耕读》于2010年9月上海世博会一经亮相,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观者络绎不绝。10月喜讯再传,刘传斌的99克田黄精品《谈古论今》,以252万元在中国寿山石珍品专场拍卖中拔得头筹,刷新了当代寿山石雕大师拍卖新纪录,从而也在寿山世界留下了又一则佳话。

  这块田黄石实属稀世之物,在由阴阳两面薄意镌刻所构成的立体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的山水画卷中,首先看到的是布局严谨、疏密有致、苦觅古风的艺术意旨。一幅阳面的《渔樵耕读》,一幅阴面的《琴棋书画》,竟被两处很大的如同国画中的留白,错落有致的连缀在这块世所罕见的田黄石上了,让人迅速感受到作品古风扑面、浑然天成、人石心灵相通的艺术用心。

  从阳面欣赏《渔樵耕读》的精美画面时,发现其在比例、分寸、景深、大小的镌刻上,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小中见大,大中见美,一步一景,一景一魂,刀刀见功夫,却又刀刀不见一丝一缕镌刻痕迹,似乎觉得是一种天地之间的自然神力,也极像是精美移植了一幅宋人的山水人物画。因为宛似黄金的田黄天然亮丽色泽,本身就具有一种来自《清明上河图》的宋朝风采,让人不能不回想起中国古代文化最为成熟的那三百余年神韵。画面居中的那一涧飞珠溅玉的瀑布,在拓展画面景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美妙声响效果,让人顿觉心漾神荡;而正在过桥的六位人物,更把《渔樵耕读》的审美主题,无比鲜明地一一锁定。六位人物的过桥时序与行走姿态,都非常有讲究,给人一种自然匀称而又动静协调的生动美感。两位渔翁,已经过了桥,正交谈着,径直往山那边的江河畔赶去,二人肩上的拦杆渔网,似乎还能看到渔网卷裹在一起的丝丝缕缕网迹。位于桥中的荷锄农夫,好像正在礼让一位读书老者先行,而读书老者的书童,已经携琴越过了农夫,正回首观看着自己的主人,看他正在向农夫作揖致谢。一种谦谦君子之风,在小桥的上空轻轻地拂过。而刚刚踏上桥头的那一位樵夫,急匆匆赶路的心态非常明显,似乎是在追寻自己的同伴一样,他那定格于小桥上的灵动神态,不仅让人物形象顿时鲜活了,也为整座小桥两边和中间的人物,增加了徐缓与疾速连锁相伴的审美反差,从而使小桥上涌动着一种淡淡的诗意。作品布局设计严谨且有人本思想意味性的,是画面一角的几方农田与半隐半露的曲栏。所以这两处景观,既不露痕迹地揭示了土地粮食与达官贵人阶层的衣食供求关系,也为荷锄农夫的去向,实实在在地指出了落脚的坐标点。

  观赏阴面的镌刻,更觉一股浓浓的宋人山水画气息扑面而来。两个荷柴而归的樵夫,一个是满担,一个是半担,与小桥边要匆匆过桥的那位樵夫,作了场景上的呼应。除了亭台内隐隐抚琴的身影,除了几处楼台亭阁暗示着人的存在,整个画面全都由满眼的苍松翠柏山峦和江河图景一一填满,好一派天高云淡、生机蓬勃的兴盛景象,似乎是某一幅宋人山水画的工笔临摹。如果说,《渔樵耕读》的画面设计,是按照形神俱备、细致入微的审美标准,在着力刻画农耕社会四类基本人物在天地一角的音容笑貌,那么《琴棋书画》的画面构思,则是依照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写意的美学思维,让我们在洋溢着宋人山水画风采的艺术氛围里,在诗意盎然的苍松翠柏里和在琴声悠扬的亭台楼阁里,去自由想象那种醉里挑灯看剑、满眼江山入画来的宏大审美意境。从而,为这块巨大田黄精品天衣无缝地营造出它受之无愧的文化灵魂,使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与田黄的罕见市场价值,在刀下的诗意里,融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诗书画一体。

  现代艺术大师的大气,应该表现在作品悠远意境的开拓力度上,表现在审美眼光的历史穿透性上,表现在当代中国艺术家对千年文化风韵的精准把握上,而巨型田黄精品《渔樵耕读》正是凝聚了刘传斌的灵感与心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