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楼市支撑政府债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15:36 来源: 《新财经》

  文/冀志罡

  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地方政府负债的审计结果。不出所料,地方政府负债的总量、结构及还款节奏,对未来几年的公共财务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之前,为了掌握地方政府负债相关资产的安全状况,央行和银监会也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更不乐观。

  根据不同部门的统计口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大约介于10.7万亿到14万亿元之间。从债务投向看,多数项目的现金流连利息都覆盖不了——这还是在利率畸低的情况下,更遑论还本。看起来,为了挽救危机而推出的救市措施,似乎正在制造着另一场危机。

  审计署在报告中表示,虽然许多项目不具备偿债能力,但毕竟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言下之意是未来坏账风险并不大。但对银行来说,它们只关心这些资产能否赚钱还债,而不是它们是否优质。以高铁来说,空空荡荡的广州南站显然只是表面光鲜,而投运以来持续亏损的京津高铁更表明,赚钱还债其实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但有谁不认为高铁是优质资产呢?

  如果连高铁这样定价高昂、潜在需求又非常庞大的项目都无力还债,那就更别指望地铁、公路、高压输电线路和政府办公大楼这样的项目有能力还债了。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除了卖房卖地,天文数字的地方政府债务是什么都指望不上的。

  事实上,当地方政府以大跃进的姿态大上基建项目时,他们的如意算盘正是房地产。首先,基础建设改善了土地属性,提高了土地价值;其次,这种改善和提高将反映在房价上——也就是房价将会上升;第三,开发商和购房者都将认可这种价值,因此开发商将积极买地,而老百姓将踊跃购房。政府赚取的地价款可以用来偿还银行负债,盈余还可以支持其他东西,比如更多更大的基建项目,或者干脆用来改善政府人员的福利和办公条件。

  这么说是有数字依据的。根据审计署的报告,在已经支出的9.6万亿负债中,超过72%投向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和土地收储。这3类投资,均与土地直接或间接挂钩,最终都要靠卖地来偿还。土地才是地方政府手里真正的优质资产——只要楼市泡沫不破,房价不跌,在“后视镜”效应下,老百姓仍然乐于买房,开发商仍然乐于买地,地方政府便可轻松获取投资收益。

  笔者曾经讲过,土地开发是现今地方政府的主营项目。是商业行为,而不是公共服务行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利润才是约束地方政府投资的关键变量。当然,政府终究与企业不同,对利润的敏感性较高,而对风险的敏感性较低。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地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卖上好价钱,是决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投资冲动的决定性因素。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地方政府对以限购为主的房产调控政策抱怨频频,抗拒频频。当2009年这些地方政府疯狂上项目的时候,他们不可能预期到限购政策的出台,不可能想到土地居然会卖不出去。现在,纯粹由于中央政府的一纸政令,使得当初的如意算盘落空,这苦果他们怎能甘心下咽呢?

  不少论者指出,除了土地,中国各级政府还拥有大量其他资产,例如国企和矿山,因此偿债不成问题。这当然有道理,却是静态的观察,而非动态的分析。从动态的角度看,如果政府靠卖家底还债,那将制造一个实实在在的紧缩态势,过去依靠大规模政府投资支撑的经济增长将戛然而止。中国政府愿意接受经济增长的大幅下滑吗?我猜他们不愿意。问题并不在于就业,而在于持续多年的政府投资已经养成了一个庞大的基建利益集团。他们不会接受政府订单的大量减少。

  现在问题清楚了。庞大的政府资产可以作为政府负债的信用基础,却不可能成为支持偿债的现实资源。地方政府肯定优先考虑土地经营收入——也就是卖地收入,来支付庞大的债务偿还。换言之,天文数字的地方政府债务还得要购房者来买单。

  有趣的问题是,政府会因此而放松楼市调控,例如取消限购吗?我认为不会。但假如购房者不愿买单或无力买单,到那时政府该怎么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