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书城内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5 01:2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阅读之外,出版人王为松认为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其中的一件,便是与朋友交流

  孙行之

  “从前,星期天下午骑车出门。先到虹桥路,现广元西路,有家小书店,多半不买。再到康平路口自立书店,老太太会从柜台下面拿出一本‘侬要吗’的书,多半是要的。到了淮海路,在人行道推行一段,就是一介书屋。往东是图书馆的文达书苑,转过乌鲁木齐路,是小季风。往北至五原路,又一小书店。现在都没了。”

  5月间,知名出版人王为松在新浪发出的这条微博(http://weibo.com),引起了很多年龄相仿者的共鸣。在大型书店被教辅书、“成功学”书籍和流行小说充斥的当下,各色人等很难在其中快速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书籍。于是,那种对老派小书店的召唤就显得愈加响亮。在王为松看来,书店就应该是那种为一个目标群体所设的。“希望有更多的个性化书店,分门别类地摆放,为特定的一群人服务。”

  他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以前一直幻想自己什么时候能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四壁皆书,坐拥书城,无论午后冬阳一杯茶,还是夏夜灯下一把扇,总把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视作人生的大理想了。”

  故而,买书是王为松自少年时代便贯穿至今的赏心乐事。初中时,他常在福州路的上海书店和遍布上海的一家家小书店流连。而今,在上海书城办公的他又每天乘着午间空闲来到古籍书店买书。“因为那里离得近,而且书的摆放也符合我的口味。”

  王为松时常光顾的另一家书店便是季风。平时,他与朋友总爱将饭局约在淮海路,赴约前的半个小时,就成了他到淮海路季风书店搜罗图书的时间。“在季风,哪怕就转15分钟,通常能找到我喜欢的书,季风的老板对我们这群读书人的口味是谙熟无比的,他会将最有可能被选走的书平铺在一进门的地方。”

  他买书的劲头几十年如一日的大,家里的书房已经被书占满了,又恣意蔓延到所有的房间,坐拥书城的梦想也大抵已经实现。然而,他仍旧不间断地将书买回家去。用他的话说:“我喜欢的作家的新书、我之前关注的领域、我从未关注的领域、听到别人推荐的好书……很多书不买不放心,必要买来翻两下才好。”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书拥有了被购买的理由,家中“书满为患”也在情理之中了。王为松家的书未必每一本都是他读完的,但作为构成王为松“坐拥书城”梦想的一块块砖瓦,他总是不忍心处理它们。

  虽然曾将这种被书包围的生活称作“命”,然而对书如此忠实的热爱终究是因为书在王为松的心目中实在重要。“读书是关乎价值观形成的事”。他说,“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总是很有限的,大量的经验都在读书当中积聚。单凭社会实践没有那么广大,境界也不会那么高。”

  而在阅读之外,王为松认为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说道,这其中的一件,便是与朋友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光靠文字是不可能传达到位的。读书亦是如此,文字交流之外,还需要其他沟通渠道。读书会便是非常重要的形式。当朋友同道聚在一起,一种观点便能演化出几种看法。这种以共同或者相似阅读材料为基础的对谈,无论是学识上的精进还是情感上的沟通都是尤其有用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种状态就往往发生在这样与三五好友的对谈中。”

  “现在很多出版社都组织编辑开读书会。上海图书馆也常常与出版社一起,为一些出新书的作家张罗读者见面会。包括大学里,老师们召开的读书会也是非常好的阅读方式。”他介绍道,“有一点很重要,读书会千万不能搞大,人数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真正对所读书目有兴趣的人聚在一起,才能有好的效果。”

  陈子善、孙甘露、陆灏、严锋等作家是王为松以书结缘的朋友,当被问及与朋友们阅读的共同风格,王为松用 “多”与“杂”概括:“别看他们平时嬉笑怒骂,你只要看他们的文字,就会发现他们的阅读量都是相当大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