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索罗斯作别对冲基金舞台 宏观对冲时代式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6 04:1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张愎 袁忆  

  根据HFR提供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在对冲基金全行业指数上涨0.76%的态势下,宏观对冲策略基金指数却下跌了2.22%,在所有策略中表现最差

  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量和不确定性。然而,近期最出乎市场意料的消息却来自于这些变量的始作俑者——对冲基金。

  7月27日,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宣布旗下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将会在年底之前,返还外部投资者近10亿美元的现金。消息一出,全球金融界哗然。

  索罗斯将告别自己活跃了40年的对冲基金舞台,而很多人开始担忧:这个集众多天才特质于一身的“金融大鳄”的离场,是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不再替外部人理财

  索罗斯两个儿子在联名致投资人的信中这样解释索罗斯退休的原因:“根据2010年7月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索罗斯基金必须在2012年3月份以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登记,否则就不能继续为外部投资者管理资产。”

  事实上,同样受《多德-弗兰克法案》影响,华尔街十大对冲基金之一——SAC资本公司的创立者史蒂夫·科恩(Steve Cohen)几乎在同一时刻宣布其旗舰基金从8月1日起停止接受外部投资者和现有投资者的资本注入。而此前,协助索罗斯做空英镑而声名大噪的对冲基金经理斯坦利·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于2010年宣布隐退江湖。

  《多德-弗兰克法案》具有“谋杀”著名基金经理的魔力?

  不能否认,金融危机之后,随着雷曼兄弟倒台以及一系列大型投行遭重创,对冲基金一跃成为华尔街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与之相伴的则是全球监管机构的关注。2010年7月15日,美国参议院正式通过了大萧条时期以来规模最大、最严厉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根据该法案,SEC于今年6月底通过了将大型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纳入监管的提案,要求管理资产在1.5亿美元或有15个客户以上的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在SEC登记,并公布相关信息,同时定期接受SEC的检查。

  据统计,约有750只大型基金符合这一条件,而对于这些基金来说,这无疑是它们难以承受之重。

  美国权威统计机构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FR)研究主管和亚太总监谷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上监管不光来自于对冲基金所在地,而且投资人所在地的监管也给对冲基金带来了很大麻烦。如果投资人来自于欧洲的话,要满足欧洲的监管要求,如果投资人来自于亚洲的话,要满足于亚洲的要求。”

  “基于以往索罗斯狙击泰铢、英镑的经典案例,我个人认为他在亚洲这一地区的动作尤其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而除了监管之外,很多人甚至害怕索罗斯的策略会影响当地的宏观环境。”谷佳解释道。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索罗斯放弃外部投资人的资金,把基金当成自家公司运营则避免了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操作信息。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索罗斯就已经开始着力打理家族资产,当时的外部投资资金只有40亿美元左右。到现在,索罗斯基金的外部投资资金更是降至10亿美元,其余245亿美元都是家族资产。

  不过,仅仅根据索罗斯退休的举动就断定对冲基金开始走下坡路的想法可以说是大错特错。HFR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对冲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上涨了1020亿美元,目前全球对冲基金业的投资总资本有史以来首次超过了2万亿美元,总量超过2008年第二季度时1.93万亿美元峰值。目前的资产水平比金融危机时期最低点、2009年第一季度的1.33万亿美元上升了50%以上。

  还需要指出的是,索罗斯的想法并不代表大多数对冲基金经理的想法。HFR数据显示,在《多德-弗兰克法案》出台之前,美国本土就已有50%的基金自愿向SEC注册。

  或许,这表明在“后索罗斯时代”,随着这些元老级人物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对冲基金行业开始迈向一条“透明化”道路。

  

  宏观海盗日趋落寞?

  随着索罗斯向对冲基金挥手告别,有人开始担忧其拿手的宏观对冲策略已经出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颓势。

  根据HFR提供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在对冲基金全行业指数上涨0.76%的态势下,宏观策略指数基金却下跌了2.22%,在所有策略中表现最差。

  “今年以来,宏观对冲基金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谷佳这样告诉记者,“在2008年以前,很多人就认为宏观不行了,但在2008年的时候,宏观对冲基金的表现出现了一个扭转。当时市场整体跌幅达20%,所有策略都是负增长,只有宏观对冲基金上涨了4.83%。不过当时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策略交易的资产和股市相关性不是很大,所以当大盘崩盘时,宏观策略起到了避险的作用。”

  除此之外,如果衡量宏观对冲基金在全行业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中的占比,则更是呈现每况愈下的局面。上世纪90年代,宏观对冲基金执掌的资产占全行业的半壁江山,现在的份额却连四分之一都不到,而且这已是从2000年谷底大幅回升之后的水平。

  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有分析人士指出,宏观对冲基金盛行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宽松的监管,另一个就是各国的银根比较宽松。在第一个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之下,第二个条件就显得尤为关键。

  索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的成就正是基于这种土壤。当时,美联储施行宽松货币政策给全球汇率带来了巨幅波动,全球债券市场也随即进入牛市顶峰。

  虽然现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依然宽松,但实体经济紧缩以及各国债务危机却没能给他们带来太多的机会。虽然一度出现做空欧元的机会,但监管的高压使得对冲基金经理失去了必胜的信心。

  因此有人指出,目前在全球采取大胆行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据了解,当前宏观对冲基金更多的是投资于大宗商品期货和期权,具体的做法是通过把很多因素剥离开,只侧重某一个因素,然后围绕这一因素对某几种产品进行投资。

  不过,由索罗斯退休引发出的对宏观对冲策略的担忧可能有些杞人忧天。毕竟索罗斯只是个案,而整个宏观对冲策略的业绩一时出现滑坡也属正常范畴。

  “在同一个策略里面,各个基金之间分歧最大的就是宏观对冲策略。不管大盘如何,在一定期间总有跌得厉害的宏观基金和赚得凶的宏观基金。”谷佳指出。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策略的层出不穷,宏观对冲策略有可能走下历史的“神坛”,与其他策略形成鼎立局面。

  从当前情况看,宏观对冲基金在上半年并没有出现基金大规模关闭的迹象。而且,在今年二季度,流入对冲基金的资金总量为300亿美元,其中200亿是流入了宏观和相对价值套利的策略里。可见,在几个主要的策略中,宏观对冲策略依然受到投资者欢迎。

  

  直觉投机时代的终结者?

  根据投资决策的不同,宏观对冲基金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以人为决策为主导,主要基金经理根据国际上的宏观经济变化以及政策性导致的价格扭曲,发现趋势,然后做出决策;另一种就是系统决策,主要是通过模型、统计数据来跟随历史的平均值趋势,其中完全没有人为决策。

  一直以来,索罗斯相信自己在金融市场上的超凡运作能力,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一点非常不可思议。他认为,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没有任何理论根据,他的投资,很多时候都是基于“动物直觉”,而不是分析。

  到今天为止,索罗斯对金融市场的直觉依然被许多人奉为“圣经”,而他们到今天仍然不愿意相信索罗斯的离开是由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业绩不佳。

  知情人士透露,其基金今年上半年损失了大约6%,而他也非常有可能是基于名誉可能受损而萌生退意。

  随着数量化投资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之后,高频交易的大规模应用,索罗斯靠人脑的直觉投机似乎已经没有电脑“跑”得那么快了。索罗斯因而成为“直觉投机”时代的终结者?

  有人对此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模型主要有两个致命的缺陷。首先,模型是建立在历史数据会重现。其次,任何一个系统都需要一个测试期。一旦投资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比如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任何一个模型恐怕都将遭受最为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系统有可替代性和敌对性,如果用一个模型来做一些合约的话,很容易出现别人利用另外一个模型来针对这个模型,会出现模型本身之间的一种竞争。

  HFR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几次波动性极强的行情,采用程序化交易策略的宏观对冲基金下跌了3.4%,而“直觉投机”的基金业绩则要好于此类基金。

  可见,一个像索罗斯这样的优秀基金经理对于一些趋势的观察和决策要远远好过系统。不过,索罗斯不成为终结者的条件恐怕是“直觉投机”必须后继有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