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拒绝脱轨之论抛弃盲目乐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8 01:1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英国《每日电讯报》近日发表评论文章,借温州“7·23”动车事故声称中国经济奇迹行将脱轨。针对此荒谬论调,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致信这家英国报纸,并反驳说,“我们岂不可以认为如果一架空客或波音飞机坠毁了,这就是欧洲或美国坠落的前兆”?

  《每日电讯报》的文章,硬要将一起交通事故与整个中国宏观经济的前景牵扯到一起,显然是生硬且毫无说服力的。中国驻英大使馆的反诘很有力,点出了上述论调的硬伤所在。动车事故需要检讨,需要反思,需要给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但不可盲目将之与中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比之陷入债务危机阴霾中的欧洲经济,比之主权信用被降级、复苏乏力的美国,中国经济的“列车”仍相对平稳地行驶在轨道中。

  总体而言,从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这几年中,继续保持了30多年来的发展惯性,看不出“脱轨”的迹象。前些时候,针对中国经济走势,类似“硬着陆”、“滞胀”的声音不绝于耳。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却表明,中国经济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小,并没有进入一种不可控的状态中,所谓“硬着陆”的担忧实无太大必要。

  毋庸置疑,“脱轨论”是不顾事实之说,但对于中国经济的走势持盲目乐观态度,亦不可取。中国经济的失衡问题,长期存在,却难以解决;持续发展的障碍,也现实地摆在眼前。时下的不少声音,更是欢喜以“中国震撼”、“中国模式”来过度渲染发展的成就,对这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抱有过度乐观的态度——这同样是值得警觉的。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仅从总量来看,这固然是中国经济的重大成就,但有识者早已指出,如此巨大的经济总量却经不起偌大的人口基数来除。从未来经济形势的发展来看,通货膨胀仍是首要矛盾,这一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个严峻考验。更需要重视的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并没有很好地孕育生成。过去那种粗放的、以透支生态环保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也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未来的中国发展,当有两个重要支点,一是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二是通过实现包容性增长,使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坚实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若两个支点均能产生作用,则由创新带来附加值、进而产生新动力;由民生改善、实现内需扩大,也能产生新动力。

  创新包括了制度的创新与科技的创新,两者都相当重要。在很多人的语境里,创新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科技创新——这固然重要,却不是全部。仅就科技创新来说,既要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也需要有一块能够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土壤。可是,如果在一个社会当中,财富阶层争相移民,企业家群体斗志被消解,那一定是危险的信号。

  更要看到,30年多年来逐渐孕育壮大起来的权贵阶层,或者说叫垄断利益阶层,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阻碍。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基本稳定,侵蚀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也将伤害原本就稀缺的企业家精神。无疑,避免垄断利益的固化,将成为未来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从社会的角度说,珍惜企业家精神,则要强调对产权的保护和对法治的尊重,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发展的另一支点是实现包容性增长,可现实的情形,却是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腐败形势日益严峻、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不足及不均衡供应……这种种的问题,都在对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美好目标构成挑战。如果经济发展成果不能惠及普罗大众,又何谈扩大内需,何谈包容性增长呢?日本央行最近为中国平衡经济支招,第一招就是建议提高工人薪酬,让实际工资增长赶上生产率水平。这个建议,确实是看清楚了问题。

  因此,我们既要拒绝那种“脱轨”的荒唐论调,又要避免盲目乐观,并看到现实问题的尖锐与严峻。今天的中国,最迫切需要的,是如何将发展的目光投向未来,在重视过往促进中国进步的种种优势因素的同时,进一步尊重基本的价值共识,在整体改革方面向前发展,最终推动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