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方正县“碑摧”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01:06 来源: 一财网

  这是一出方正式“碑剧”。

  立碑、拆碑,短短数日内,隶属于黑龙江哈尔滨管辖的方正县被推向舆论征讨的风口浪尖。

  虽然引起哗然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录”之碑已不在,但留给亲历那段历史的长者刺痛和社会大众的反思却不会在短时间内消散。

  8月8日,当地的中日友好园林大门紧锁,依然有不少当地民众聚集在门外。

  让他们费解的还有另外一件事:满街的日文是如此的刺眼。

  “大约三年前,政府要求当地所有经商的匾额上必须同时标注日本字的名称,新开设的商铺必须执行。”一位在当地投资的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本报记者在当地调查发现,这个全省一类革命老区,实则以“侨乡”经济为命脉。

  如果将之前的事件放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或许可以发现,方正“碑剧”并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正如《新华每日电讯》所刊评论指出的,发展经济可以理解,但要有独立的、有尊严的姿态……事实是,方正县领导想要的,就只是经济发展,虽然前面还要加上“卑微的”三个字。

  展示厅里的铡刀

  中日友好园林位于方正县郊,距离城区有接近10公里的路程。

  在驱车赶往园林的路上,司机孙师傅对本报记者感慨道,短短几天方正县已经被全国网民骂死了。

  “我们以前只是听说方正县有这样一座埋日本开拓团尸骨的园林,从来都没有去过,甚至连当地给开拓团成员立碑的事情,也是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以后才知道的。没有人征求过我们的意见。”孙师傅说。

  据一位知情人士介绍,“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录”和“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早在2007年已经建成,只是因为要收集亡者信息,所以在今年6月份才正式开始在石碑上刻字。

  “回来别说你是方正人,小心被人打。”在紧闭的园林大门口,一位大姐对周围的人读着她刚刚收到的一条短信。

  昨天早晨8点30分,园林门口已经聚集了20多人,与前几天不同,聚集在这里的大部分是当地居民,而且年龄最大的已经80多岁。

  大门上方张贴了一张通告,称园林正在维护,暂不对外开放。

  本报记者绕到园林后方发现,园林当中有十多人在把守,“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录”这块碑已被运走,底部也已经被填平,只有那座“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仍旧伫立在那里。

  一位刘姓大爷带着妻子和家里的几个亲属在门口足足等了1个多小时,而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看看,在中日友好园林展示厅里,当年开拓团留下的铡刀是否还在。

  “当年日本开拓团里,连女人都是带着枪来的。说是开拓,还不是管着中国人去干活。”刘大爷记得,开拓团进入方正地区的时候,自己只有十三四岁。

  他认为,展示厅中的铡刀就是证明开拓团当年烧杀抢掠的证据。

  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希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学界认定日本移民是移民侵略,所谓开拓团并非是开拓,而是掠夺耕田,甚至把当地农民撵走。这些人来了以后,身份发生变化。他们在日本应该是下层社会的农民,甚至是贫苦农民,但到了东北以后,属于殖民统治的成员。

  破败的烈士陵园

  方正县官方此前回应称,设立这两面名录墙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地展示这段历史,警示和教育后人认清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感受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情怀,牢牢汲取历史教训,永远珍惜世界和平。

  不过,在另一个事实面前,这样的说法显得更加苍白。

  昨日,本报记者来到距离中日友好园林两三公里外的烈士陵园,眼前的场景与中日友好园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沿着中日友好园林回程的路边,有一条泥泞的土路,周围能够看到几十间破陋的平房。经过一段颠簸后,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部分烈士所埋葬的烈士陵园映入眼底。

  陵园的两扇大门已经锈迹斑斑,本报记者来到大门前发现,两扇大门用一个塑料袋系在一起,大门正对着烈士纪念碑,碑前的一棵海棠树已经枯死,而陵园的道路虽然清理干净,但是路两旁杂草丛生。

  烈士纪念碑上的碑文记载,这块纪念碑是1987年方正县人民政府所立,“在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先烈们在方正地区前赴后继、英勇斗争……”

  纪念碑后,则是一批抗战英雄的墓碑,其中一位是担任过四地地委主要领导的抗日英雄,碑文上记载最终就义于日本集中营中。

  一位路过这里的居民说,这里除了过节几乎没有人来,所以很少有人来维护。

  在他的指引下,本报记者穿过纪念碑大门土路,来到斜对面的一间破陋的平房。据其介绍,这里应该是管理陵园值班室,但时值下午3点钟,房门紧锁里面空无一人。

  而在驱车回到县城的路上,本报记者发现,一座纪念5名为解放方正而死于日军炮火的苏军战士纪念碑之现状更为破落,纪念碑立于两条乡间公路的交叉口间,周围甚至没有护栏,已经被杂草包围。

  根据纪念碑上的简介,“1945年8月18日苏联红军远东第2方面军第15集团军361步兵师部队把方正县从侵略者日本的手中解放出来,战斗中牺牲的5个苏军烈士安葬于此。”

  “侨乡”的生意经

  就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至少比上述所见所闻光鲜得多。

  在进入方正县辖区的高速公路入口处,一块巨大的宣传板立于路旁,“塞外小江南,内陆大侨乡”。

  方正县政府办公开数据显示,当地人口23万。

  本报记者从当地多个渠道了解到,在这个东北著名旅日侨乡,侨民接近4万。

  当地华侨商会一位负责人介绍,实际上,在当地居住的居民只有19万左右。

  如果按这个数字测算,侨民占方正县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20%左右。

  而另一个过去没有人关注过的数字更加惊人。

  2006年曾有数据披露称,方正县拥有银行存款超过32亿元。

  而相关人士则对本报记者透露,目前方正县的银行储蓄存款远远超过32亿元。

  “‘存款多、消费高、没有创造产值的产业’是当地的最大特点。”上述华侨商会人士说,“当地的消费甚至比省会城市哈尔滨还要高得多,特别是冬天,方正地区的蔬菜主要是从周边地区和哈尔滨运输过来,平均价格要高出哈尔滨20%到50%。服装、娱乐等产业的消费价格也同样如此。”

  而在投资方面,据上述华侨商会人士透露,砸碑之前,每天都有几个人前来咨询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税收优惠政策,投资的金额都在300万元左右。

  一位在该地投资的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方正县主要的财政支持仍然来自当地的消费产业,但真正在这里投资发展的大型工业企业几乎没有,更不用说产业化发展,这也是困扰当地的巨大难题。

  本报记者在方正经济开发区看到,该开发区的简介称,开发区于2006年3月由省政府批准建设,“为充分利用方正的日本、韩国侨力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创汇型经济,规划辟建了华侨工业园,以此作为开发主体区,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铅笔生产基地、北方硅谷和全国一流稻米加工园区。”

  在开发区规划当中,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已经建成,其他在建和即将建设的企业29家。

  本报记者在开发区内的华日铅笔厂采访时发现,该企业已经停产。

  “这段时间没有生产铅笔的木材原料,所以暂时停产了。”厂区里留守的工作人员说。

  交通方面,方正县至今仍无铁路,并且深处内陆,仅仅依靠一条高速公路与外界联系。该地在发展大型产业过程中,运输不便成为非常大的掣肘。此外,高新产业的人才积累在这里几乎没有。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升侨民的投资热情成为当地政府的心病。

  匾额标注日文正是一大抓手。

  对此,有评论指出,打造旅日侨乡固然可以,但有的时候,一强制、一整齐划一、不容异见,那种权力的霸道劲儿就出来了。

  “仅仅靠门面的装饰中带有日本文字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当地侨民基本上都是在成年以后移民日本,对于他们来说,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绝对高于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这样的政策,最终仅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当地政府官员在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不成熟。”上述企业负责人说。制图/张逸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