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纪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11:19 来源: 中国财经报五年跨越上百年
——
解希民
广厦千万间,雪域换新颜。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农牧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十一五”期间西藏在全区范围内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农牧区房屋新建和改造工程——安居工程,使农牧民的住房条件5年跨越上百年。
其实,实现跨越的不仅仅是住房……
“八到农家”乐万家
走进日喀则地区萨迦县萨迦镇卡吾村,一排排藏式住房整齐排开,一条条街道整齐划一,村头的露天广场上,还安置了各式体育器材。卡吾村良好的村容村貌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形象,这个如世外桃源般和谐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小村庄让人流连忘返。
卡吾村的变化,缘于与安居工程同步实施的“八到农家”工程。
2008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整合资金108亿元,实施水、电、讯、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
到2010年底,全区新增159个乡镇、1659个行政村通公路,新增用电人口74万人,新增安全饮水人口95.24万人,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28%、91.41%,13.5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
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又决定在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基础上,按照“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要求,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为主题,投资5.27亿元,在50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试点。这是继农牧民安居工程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记者采访了去年刚搬进两层新楼房的村民达瓦次仁。他说,以前家里住的是3间土坯房,屋内低矮阴冷。2010年建成的新房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共花了10万元钱,其中政府给了1万元补助,银行提供了3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自己家出了6万元,政府的帮助让他的“安居梦”提前实现。
令达瓦次仁感到惊喜的是,新房建好后,政府还出资为他家修建了沼气池,清洁能源改变了家里的能源结构,结束了烟熏火燎的烧柴历史。
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一批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态型村庄散布于高原大地。
工布江达县阿沛村坐落在美丽的尼洋河畔,距县城5公里,交通便利。村里的新居统一规划建设,花岗岩砌成的二层藏式小楼外部传统古朴,内部设施齐全,做饭用沼气,洗澡用太阳能热水。除了种植养殖业,旅游业也成了村民们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村支书阿布说,现在阿沛村已有一半村民在自己家里开设了客房或饭店,旅游收入已占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村村活动有场所
为了丰富安居工程内涵,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007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又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了包括村级组织办公场地、村民广场、村内道路、排水工程、卫生设施在内的村级组织综合活动场所建设。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分三批下达补助资金10.99亿元,加上2007年以前通过各种渠道已解决310个行政村的村级组织综合活动场所,目前已全面完成526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和192个居委会服务功能完善项目。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西藏的村级组织综合活动场所建设工作迈进了全国前列。
山南地区本着“一房多用,综合配套”的原则,重点解决村干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及村民露天广场等设施,并添置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公设备。该地区累计投入1.26亿元,完成了全地区554个村级组织综合活动场所建设任务。
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2010年共投入资金180万元,修建了9个村的活动场所。同时从建设资金中拿出9万元,给每一个村级活动场所发放1万元现金,由各乡镇统一采购办公设备。
如今,村级组织综合活动场所已经成为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堡垒,成为宣传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的堡垒。
林芝县仲果村党支部争取资金22万元对村活动场所进行了彻底整修,配备了桌、椅、音响等设备,购置图书3000余册,设立了农家书屋。村级活动场所的改善,让仲果村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有了依托。
2008年以来,西藏地震灾害频繁,给广大农牧民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切实增强农牧区民房抗震设防能力,确保农牧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再投资20亿元,对全区农牧民已建农房实施抗震加固,并对新建安居工程同步实施抗震设防。当年,自治区财政安排补贴资金2.98亿元,对5.97万户当年新建的安居房实施了抗震设防。2010年自治区安排资金2.14亿元,对4.29万户新建农牧民安居工程同步实施了抗震设防,同时安排资金8600万元,支持拉萨、那曲开展已建农房抗震加固试点。
去年底,当雄再次发生了5.2级地震,那曲尼玛县发生了5.0级地震。经核实,抗震加固(设防)工程的实施,使此次地震震中房屋无一倒塌、人员无一伤亡。
“六结合”放大安居工程效益
五年时间,西藏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西藏安居工程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这一显著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对进一步推动西藏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启发?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安居办主任艾俊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安居工程建设总揽全局,建立了安居工程行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领导体制。在信贷、建材、税费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对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科学设计、综合配套、体现特色”。实施方式是“政府引导、民办公助、分级负责、奖补结合”。
据介绍,在安居工程实施过程中,西藏各级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六个结合”:一是坚持居住条件改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总体要求相结合,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牧区整体面貌。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尊重民意相结合,“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修则修、宜迁则迁”,不搞形式主义,尊重民意不强迫命令,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三是坚持工程建设进度与保证房屋质量相结合,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农牧民安居工程经得起时间、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四是坚持西藏特点与生产生活现实需要相结合,按照适度集中发展的要求,在满足农牧民生产需要和农牧民居住习惯的同时,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五是坚持居住环境改善与保护自然环境相结合,把修建房屋与整治庭院和村容村貌结合起来,处理好安居工程建设与保护耕地、草场、森林资源的关系。六是坚持群众安居乐业与增收相结合,让农牧民在住上安全适用住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这六条是安居工程进展快、成效明显、受到广大农牧民欢迎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西藏各地也都立足自身实际,创新举措,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日喀则地区根据民风民俗和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设计了24种户型的施工图供群众选择;对地理位置特殊、长期受自然灾害侵袭、生态环境恶劣的村户,实行整体搬迁。同时,区分农区与牧区的不同情况,坚持适度集中的原则,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将工程项目集中在小城镇和公路沿线,较好地发挥了聚集效应。聂拉木县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对建房面积、结构等进行登记造册,共建立详细档案189盒。定日县加强财务建账工作,做到开工有预算,竣工有决算,报销有凭证。山南地区注重试点示范,选择群众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作为安居工程试点村,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推进安居工程建设。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安居办副主任达娃桑珠介绍说,从今年开始,西藏将利用3年时间,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8.55万户(其中未纳入“十一五”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规划的原来住房条件相对较好的30%部分11.78万户,以及安居工程实施以来新增户6.77万户)。西藏自治区为此计划补助资金29.2亿元。这意味着今后西藏所有农牧民将住上条件较好的住房。
艾俊涛表示,搞好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使广大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子,让西藏300多万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