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公开8月进冲刺阶段 地方预算公开大幕拉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1:43 来源: 经济参考报记者 徐蕊
截至目前,已有近90家中央单位陆续公开了“三公经费”支出,预计8月份各中央单位将加速完成“三公经费”公开情况。由此也将拉开地方政府“三公经费”支出公开的大幕。
从目前来看,“三公经费”公开已经成为政府和多数部门的普遍意识,预算公开透明的时代潮流已经势不可挡。“三公经费”的公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公共预算决算知识的切入点。而政府的预算决算公开,是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中央部委公布“三公消费”,社会舆论压力目前逐渐转向各部门消费的细节。在已公开的“三公”费用中,我们注意到公车费用占了大头。2010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94.7亿元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61.69亿元,占比逾65%。
此外,一些中央单位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在“三公”经费中高占比现象尤为突出,如中国银监会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28245.40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3359.26万元,占八成以上;水利部2010年“三公”财政拨款决算为12021.88万元,其中公车费用9994万元,占比83.13%;交通部2010年“三公”支出10454.99万元,公车费用8256.08万元,占79%。十几年的公车改革一直迟而未决,这反映了改革的艰难。
据财政部透露,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94.28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仍然占62.78%,为59.19亿元,因公出国(境)经费为19.9亿元,公务接待费为15.19亿元。
面对一连串枯燥的数据,公众很难把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看得明明白白。由于缺乏公开细则和统一口径,不同部门对“三公”的界定也不同,比如海关、税务等垂直管理的部门,把执法车和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等同;还有的部门把公费旅游和公务活动放在一起,就很难区分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到下次再公开“三公”消费时,应该有统一的口径和细则,有专家建议提供人均数据、占部门总支出的比重等可比较的数据,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开的价值。
公开本是为了接受监督,而这样口径不一、标准不同、内容不清、语焉不详的公开,将难达初衷。未来,三公经费公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三公”经费的统计如何统一和精确?如何给出细致、全面、公众看得懂的说明?经费增减的依据是什么?今后每年的公开如何形成惯例?
财政部日前在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强调,下半年将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统计、分析和比较等工作,扎实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并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本地区财政专项资金公开目录,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
到目前为止,尚未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还有外交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国务院台办、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等部门。8月份将是这些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最后期限。
日前,北京市成为首个公开“三公”经费的省份。预计8月份,各省市政府也将陆续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