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钱庄的苦恼:温州民资期待扩宽金融通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2 01: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李娟 张丽华
此时的夏天,闷热得透不过气,有一场雨,将下未下。
方兴担保公司董事长方培林在温州的办公室等待一个客户上门来,他的窗外,是温州闹市区。这个经济曾经超高速发展的明星城市,繁华的街道上时不时会有一些豪华跑车驶过。
这座城市每一天都喧嚣依旧,2006年,方培林的担保公司得到快速发展,当年担保的借贷量就达到1.5亿元左右,2010年,这个业务几乎就荒废了。
“小额贷款公司,要放开的,总是要放开。”方培林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看,大雨将至。
第四种力量挣扎
方培林个人的发展历程是和“方兴钱庄”的奋斗史捆绑在一起的。他的事业,都是和钱捆绑在一起的,每天看着,钱来钱往。
1984年9月30日,经钱库镇政府同意,一块白底红字的木质招牌“方兴钱庄”,竖立在钱库镇横街29号方家老宅,这个时间,比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的开业还早了一个月。
他最大的机会曾经出现在2008年,2008年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可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是民间金融政策的一大进步。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要在认可民间借贷市场的基础上,规范民间借贷,提升民间金融市场地位。
时间飞逝,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366家,贷款余额2875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增贷款894亿元。浙江省共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41家,累计放贷592亿元,为10万家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利润率最高的所在地,就是方培林的故乡浙江。这141家小额贷款公司中,不见方培林的身影。
整个浙江金融业都试图在民间和官方两条路径上进行探索。2005年11月6日,一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金融生态的讨论。浙江有6个城市的金融生态进入全国前10位,其中包括民间金融机构较多的温州与台州,温州更是被评为金融生态环境I级(最优级)。
在这种背景下,方培林选择了一种“第四种力量”路线,2001年,方培林成立了温州第一家担保公司——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当时的主要业务就是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
“通过担保公司对一方积极引入第四种力量从而达到僵局的破解。”实际上,就是担保模式中的存单持有人和房产证所有人,可为债务人提供质押或者抵押的第三方。
这一业务当时很红火,2006年8月8日,温州银监分局还曾找方培林谈话,当时的记录显示,当时温州银监分局认为,不赞成“嫁接贷款业务”,但是允许试点,希望按照省联合调研组的建议办理业务,同时“不鼓励、不推广、不做大规模宣传”。
浙江银监局和浙江省政府金融办通过对这一创举曾表示:“对盘活社会闲散资金、缓解广大中小企业‘贷款难’有积极作用。”
但这一业务,在去年惨遭滑铁卢,“银根紧了之后,业务做不起来。”
小额贷款公司的僵局
方培林一直都是想进入小额贷款公司领域的,他遭遇太多的拦路虎。
“我不符合所有的条件。”方培林说,你看,新中国第一个“钱庄”的主人,没有资格去开小额贷款公司。
2008年7月,浙江省政府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这是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国内首次有省份公开提出试点民间金融合法化。
很多公司都想得到小额贷款公司的执照,浙江大批民营企业、担保公司、创投公司想去首吃螃蟹,仅在温州,申报的企业、经济组织就达到了几百家。
这一次,方培林没有再次受到命运的眷顾。比如 《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是当地实力雄厚、信用优良的民营骨干企业。“国家规定的自然人发起主体被彻底排除在外,这一条我就率先出局了。”方培林揶揄自己。
同时,浙江省试点的注册资金也从国家规定的5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温州市又在此基础上,从5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有的县市区甚至提高到2亿元。
和方培林一样的民间借贷机构,彻底错过了这幕小额贷款公司大戏。
此前,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张震宇表示,实际上,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速度不是很快,也就是100亿左右,现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和整个市场所需的资金相比,这些渠道能解决的问题还是有限的,还需要迈出更大的一步。
准入制门槛如此之高,只有做实业的大企业才具备这样的实力,“比方说,制造业我具备这样的资格,可是隔行如隔山。”方培林说,更多的企业蜂拥想进入这个市场,无非是想得到一张进入金融领域的通行证,至于能不能做好,是另外一回事了。
与此相反的是民企对这个领域的热情,比如,浙江省已开业的小贷公司达141家,注册资金210多亿元,实施增资扩股的有32家,其中温州市有小贷公司20家,注册资金39.2亿元,实施增资扩股的有8家。
像温州瑞安的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后的公司可贷资金将达到8亿元。这个额度,是民间借贷机构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
这也是民间金融渠道一直被人诟病太窄的原因。人为抬高准入门槛,实质上将广大民间借贷自然人,挡在小额贷款公司大门外。
排队进入金融业
为避免吸储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确立了一个铁的纪律:禁止吸收公众存款。
浙江绍兴的永利小额贷款公司在今年7月份开张,光开业当天,就贷出资金9000多万元,这是当前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不能吸储,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两三个月后就把全部注册资金都贷出去了。
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末,全国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实现了盈利,只有356家亏损,占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总数的10.58%。此外,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总体年化资本利润率为7.76%,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利润率则更高,分别达到了10.7%、15.68%、11.56%。
这个数据,如果放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要比民间借贷诱惑得多。
据本报记者了解,尽管目前温州的民间借贷利率在上升,但还未丧失理性。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利率检测数据显示,目前担保公司的融入利率一般为月息1.5%~2.5%,折合年息18%~30%。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5月份短短三个月内,温州市法院共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2628件,比去年同期多出474件,也就是说,温州全市平均每天有近30起民间借贷纠纷产生。
这刚好是传统制造业向金融行业转型的一个跳板,像2008年温州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背后有中国鞋企奥康集团和温州永嘉其他9家企业的身影。
“如果全部放开的话,温州至少会有1000家小额贷款公司。”方培林说,放开的口号一直在提,我从2008年等到2009年,又等到了现在。
不仅如此,在民间金融没有放开的前提下,这个市场已经处于癫狂状态,“担保公司私底下放高利贷”已经变成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合同上很难看出异样,多出来的利息需要提前支付,或者直接从借贷的钱中扣除。”温州中坚律师事务所阮剑锋告诉本报记者,有小额贷款公司也有这种倾向。
在银根紧缩的环境下,高利贷市场再度被逼生新的空间。温州市工商局近日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一次摸底结果显示,23家小额贷款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52.2亿,银行融资25.1亿,两者总和为77.3亿,而温州市贷款额已经达到84.4亿。
两边难以平衡的前提下,如何合法地进入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温州大学教授马津龙认为“温州的民资一直都有一个情结,就是想合法地进入金融体系,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试图寻找通道”。
这就是方培林和他的同行们在等待破冰的意义:民间金融最终必然将通过合规渠道,为经济出力。
走出他办公室的时候,方培林还在一份文件上圈圈点点,外面,已经是大雨倾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