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方式"大战略不因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而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2 17:50 来源: 中国经济网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但是,它并不能影响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既定国家战略,相反,它使这个国家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了。
西方一些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分析估测美欧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达到30%以上,但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虽然受到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复苏极度乏力等拖累,世界经济深度下滑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官方智囊机构的学者表示,即使世界经济出现了二次衰退,由于国内面临着流动性过剩、通胀形势严峻的压力,中国也不会再推出类似两年前那样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了。
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政府必须“痛下决心,排除干扰”。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说,假定世界经济出现了二次衰退,中国政府确实还会进行一些经济刺激措施,但在手段和方式上会有所“创新”,会在“适时”和“适度”上做文章,进行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微调”。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下半年中国政府仍会强力控制通胀。”他说。
自美国公布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增长正极度放缓,以及标准普尔宣布史上首次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恐慌和避险情绪浓厚,“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日升。
市场普遍担心,美联储可能最快于本月底提前释放第三轮量化宽松将使美元长期走贬,美元资产严重“缩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进一步搅动世界经济的稳定。
今年以来,美联储不断调低美国经济增长预期,欧洲经济增长前景亦因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而阴影笼罩,“W”型复苏的世界经济第二个下滑期似乎正在来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的确在加大,但由于本轮金融动荡是由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引起的,各经济体都在未雨绸缪,世界经济会否探底尚需继续观察。
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加大了国内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但全球经济低迷对大宗商品需求放缓造成的价格暂时下行,对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稳定国内物价是有利的,不过,出口形势会比较严峻。
(责任编辑:王炬鹏)
而且,由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本轮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与2008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同,中国现时所处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也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不一样,表面相似的一系列经济数据背后的产生原因也不相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其中很大的不同就是当前经济增速的回落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且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结果,说明中国经济已经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应急模式”向“常规模式”转变。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确实十分复杂,两难问题也在增多,主要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交织,这对中国宏观调控是个严峻考验,需要更高的调控水平和调控艺术。
“但也没必要悲观,中国目前的财政和金融状况意味着政府有足够的调控空间和能量。”李雪松说。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6%,CPI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
中国企业景气程度不断提高、工业从业人员就业率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以及民间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国有企业增长速度等量化指标说明,中国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比较强劲。
当然,中国7月份CPI同比增长6.5%、创37个月以来新高亦表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仍然是宏观调控的紧迫任务。
本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必须通过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既定‘国家经济战略’,才能真正‘化危为机’。而且,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要加快,工作力度要加大。”张立群对新华社记者说。
他预料,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扩大内需、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攻坚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