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扭亏看重8.5代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2 23:19 来源: 华夏时报李东生:要超越日本企业
本报记者 郎振 深圳、惠州报道
近来,颇受争议的TCL用自己的半年业绩回击了所有的质疑者。
“虽然盈利了,但是净利润仅为1.23亿元,这还远远不够,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未来的上升空间也将会更大。”TCL董事长李东生告诉记者。
就在交出了这份让李东生颇为满意的半年业绩前一天,由TCL主导的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也在深圳正式投产,“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质疑之后,我们终于给了所有人一个交代。”李东生表示。
业绩全面回暖
8月9日,TCL集团(000100.SZ)旗下三家上市公司集体发布半年报,TCL实现营业总收入273.55亿元,同比增长18.08%;销售收入266.39亿元,同比增长17.45%;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39亿元,同比增长241.67%,扣除非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79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1.03亿元。
尽管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但是李东生认为,TCL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7月份的销售数据就很不错。”李东生表示。
TCL 7月份销量数据显示,多媒体延续今年的良好发展势头,7月份液晶电视销量为82.52万台,同比增长92.25%,AV产品实现销量156.40万台,同比增长29.73%。而LED背光源液晶电视在TCL的销量占比也在快速提升,上半年提升到电视整体销量的34.2%。
也正是基于销售回升和对下半年市场的良好预期,TCL多媒体决定将2011年LCD电视机全年的销售目标由850万台上调至960万台。
李东生告诉记者,在通讯方面,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们目前有90%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这证明几年前的并购和开展国际化是成功的,而现在更大的挑战是来自于国内市场,接下来要在维持海外市场的前提下,恢复以前在国内市场的份额。”
在多媒体实现盈利、通讯保持增长的情况下,TCL还将在白电业务上发力。
“白电业务是增速最快的,但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基数比较低,大多排在行业的十名左右。”李东生告诉记者,“一个产业要做就要做到前几名,起码要做到前五名,然后再力争前三,只有达到这样的水准才能再谈以后的发展。”
而据李东生透露,现在必须要保持住白电的增速,未来有可能通过并购的方式来实现更大规模的扩张。
华星光电地位凸显
随着半年报的发布,TCL也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战略架构的调整。
“华星光电投资245亿元,未来将会在TCL的业务群当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将其列为TCL多媒体、TCL通讯和TCL家电三大产业集团之外的第四大产业集团。”李东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按照TCL集团发布的最新规划显示,调整之后的TCL未来将搭建以“TCL多媒体、TCL通讯、华星光电和TCL家电集团”为四大核心产业,以“系统科技事业本部、泰科立集团、新兴业务群、投资业务群、翰林汇公司、房地产”为六大业务的“4+6”新产业组织架构。
“未来仍然有调整的可能,这要根据每个产业的业绩表现、产业规模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来进行。”李东生表示。
此外,李东生还告诉记者,TCL集团还对核心决策和管理层进行了扩充,除了原有的CEO、COO、CFO,以及高级副总裁和副总裁等职位外,“伴随着产业架构调整的是新增加了30多位专务和60多位常务,这些都是各产业的主要负责人和集团各职权部门的负责人,形成了100多位核心管理人员组成的决策层。”
解读8.5代线质疑
在TCL战略机构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刚刚投产的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被提升到集团层面,而这个深圳建市以来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从开工建设时就饱受非议。
此前有面板厂商高层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华星光电并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来自韩国、中国台湾组成的‘雇佣军’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形成合力,另外华星光电很可能在正式生产以后会面临大量的专利诉讼。”
对此,华星光电CEO贺成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星光电现有员工2295人,来自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等专业人员达到192人,而在液晶面板核心专利领域,华星光电已申请技术专利276项,其中发明专利231项,另外已从海外购买技术专利 101项。
“另外,华星光电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了四个特别的实验室,已经完成了32寸和46寸LED电视模组的研发,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贺成明告诉记者。
此前对于华星光电工程有瑕疵、量产推迟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李东生表示,尽管一直受到质疑,但是集团和广东省、深圳市政府始终力挺这个项目,在一个阶段内国家会扶持这样的先进产业。
李东生对记者表示:“爬坡期肯定是有的,我们要尽力缩短,今年12月份要达到18000张玻璃大板/月的产能,明年底达到10万片。”
“目前能够拥有上游面板和下游整机制造全产业链的企业并不多,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超越日本企业。”李东生对《华夏时报》表示,“华星光电量产之后,除了自己消化一部分产能之外,先供应给二线彩电厂家,现在一线厂家多是持观望态度,其实大家都有接触,只要我们的质量、价格和服务有竞争力就肯定开展合作,未来将有一半的产品供应给国内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