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哈利·波特:终结魔法收获10亿票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3 01:4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王佳

   主打“共同成长”的励志主题获得商业成功;“完整”心态诉求抵消“观影群体局限性”;十年来《哈利·波特》系列产品为华纳带来10倍回报

  从2011年8月4日零时起到8月11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终结版)》(以下简称《哈7(下)》)在中国内地首周末票房破两亿元,超过了之前该系列电影在中国的任何一部首周末票房。

  与此同时,该电影在北美票房达到3.45亿美元,超越《变形金刚3》(以下简称《变3》),后来居上成为2011年当季北美票房总冠军,世界各地收获的票房也已经突破10亿美元。如此成绩与其两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和1.5亿美元的市场宣传费相比,的确令人欣喜。

  “感觉我的童年终于完整了。”走出电影院,20岁的大三学生洪莉换上了这样的msn签名。如同洪莉一样,哈利·波特这个名字,伴随了全世界一代人的成长。

  十年经典,一朝落幕,哈利·波特如何施展“魔法”?

  票房武器:

  伤感的怀旧情结,告别成长的完结篇

  浓重的告别情绪,是片方最有利票房武器。作为电影出品方,美国华纳兄弟影业(以下简称华纳)深谙“告别情绪”的强大影响力。在中国最具人气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和优酷平台上,一个名为“《哈利·波特》十年回顾,七部“混剪怀旧魔法时光”的视频被广泛流传:从一个小巫师第一次手握魔杖开始,到他终于意识到自我的关键,终至大战为止。如终结篇中所言:“他活过的每分每秒,都是为了此时此刻!”

  一些告别金句通过视频传播也成为流行语:如“对于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我不想要它,也不需要它。但是我需要一些欢笑。我们可能都需要一些欢笑。我有一种感觉,我们很快就会需要比往常更多的欢笑了。”

  在美国,几周以来,该片宣传海报也一直打出“一切都将结束”的宣传词,力图制造出大结局的效果来吸引观众。

  从另一角度看,出品方华纳对票房的收获主要源于多年来对哈迷不懈的培养。《哈利·波特》的票房这些年并不是一直一帆风顺,尤其前三部的票房成绩是趋减的,但华纳始终信奉的一点是,哈迷会伴随哈利·波特的故事一起成长。哈利·波特长大,哈迷也在长大,两者之间的共鸣也会越来越大。事实证明,“一起成长”的理念具有极高商业前瞻性,从第四部之后,《哈利·波特》的票房渐长。

  北美电影影评人毕成功认为,《哈利·波特》系列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成长。在成长的主题下,他有时莽撞、有时脆弱、有时力不从心,但无论怎样,他始终没放弃抱定的目标。这是一个成长主题下的励志故事。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一代人伴随哈利·波特成长,继而带来票房增长的保证。

  营销难点:

  观影群体受局限 营销手法难突破

  在全球电影市场上,那个骑扫帚的小魔法师远比那些金属打造的汽车人更受欢迎。其中有两部票房突破9亿美元大关,分列全球历史最高票房的第五和第七位,最差一部系列电影的票房亦有7.9亿美元。然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哈利·波特》似乎略有逊色。2007年与《变形金刚1》同步上映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尽管取得了在内地最高1.9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但与汽车人却仍有一亿元的票房差距。

  UME华星影院是北京为数不多的拥有IMAX影厅的影院,经理刘晖提起票房差距称,此次《哈利·波特》与《变3》的国内票房还很难说。《变3》上映时,所有厅都可以放,而《哈7(下)》却要承载《变3》和《蓝精灵》的夹击。最终票房还难预料。“这也让《哈7(下)》的票房无法实现井喷。

  3D影像网负责人蒋勇称,和《变3》相比,《哈7(下)》的受众面没那么广,如果没有看过原著或前面几集,直接看终结篇感觉会差很多。在宣传方面,《哈7(下)》缺少《变3》广告植入带来的整合营销以及社会话题,“《变3》的导演都带着主演来中国了,但《哈7(下)》没有这样的动作,较难吸引大量哈迷之外的普通观众入场。”

  早在《哈7(下)》在国内上映前,圈里人一起聊天时都会有些担心《哈7(下)》形势未必乐观。一方面出品方华纳一再被指责为了吸金故意抻长第七部的影片故事,分成上下两集来拍。而在《哈7(上)》上映时故事已存在牵强成分,具有剧情铺垫的嫌疑。“《哈7(上)》纯粹为了多盈利而拖延,《哈7(下)》才把主要内容都讲了。”一位影迷在豆瓣网上留言。

  华纳对此并没有更多回应。据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出品方自信来源于伴随《哈利·波特》长大的这一代人的忠诚度,另一方面更多则是因为《哈7(下)》是一个终结。“反正是最后一部了,看也好不看也好,它就是一个结束。毕竟人们有追求‘完整’的心态。”

  吸金密码:

  图书抵消电影宣传成本 衍生品成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记者了解到,在看《哈利·波特》电影的观看人群中,有一个特点是,他们一定是先看《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再看电影。洪莉回忆,自己从小就买《哈利·波特》系列图书,每次都要看上两三遍,而一本书价格是四五十元。而电影的上映时间每次都是在这本书出版后的一两年,时间间隔刚刚好。“即使知道结尾了,也想去影院看一看。如果不看,就感觉有一件事情没做完。”

  《哈利·波特》电影的营销宣传成本一直维持在普通电影的三分之一左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图书的带动。华纳1997年独具慧眼的买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并计划投拍电影。这其中,风险必定有,但有一点华纳很清楚,《哈利·波特》图书的扩散过程已经为美国市场做了免费广告。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图书销售量惊人,第一部《哈利·波特》影片票房在全球就收回了9.84亿美元。

  截至《哈7(下)》开映首周末结束,该系列电影的总票房已经突破67亿美元,超越22集的《007》系列和6集的《星球大战》系列,成为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前六部的DVD发行和录像带出租收入约为39亿美元,电视播映方面的收入为10亿美元。而华纳电影公司为《哈利·波特》支出的累计制作费,却只有14亿美元。

  一个业内人士的说法是《哈利·波特》带动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业内人士戏称为“哈利·波特人情链”:小演员要感谢华纳公司、华纳公司要感谢出版社、出版社要感谢罗琳、罗琳感谢当年离他而去的丈夫;还有一群人要感谢所有人——和《哈利·波特》相关的一切衍生品开发商和经营者们。

  “哈利·波特早就算好这不是一部影片,而是好几部。很多衍生产品它都在增加投入。”曾在迪斯尼影业工作的国内知名电影人甘蕙茵向记者提起,在好莱坞,衍生品等产业链早已是电影盈利中完备的一环。“在迪斯尼影业,制片部门的人数9000人,而负责商品售卖的部门人数就有45000人。可想而知,他们对衍生产品的重视程度。”

  小说为电影带来上座率,电影为主题公园和特许商品店带来人流,从而进一步推动书籍销售。这是哈利·波特的持续营销法宝。据《华尔街日报》测算,过去十年间,时代华纳公司旗下的华纳兄弟将罗琳的畅销书变成了横跨电子游戏、玩具、主题公园等多个领域的一项产业,它不但成为好莱坞最有价值的电影系列之一,更为华纳创造了近200亿美元零售额、盈利10亿美元的商业机器。

  而在终结版影片上映过程中,华纳兄弟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梅耶尔即开始对媒体表示,哈里波特是一棵常青的摇钱树,不会随电影系列的结束而消失。

  目前,华纳已有一系列周详计划。拟将拍摄这八部电影的伦敦摄影棚改建为一个85000平方英尺的旅游景点。其他计划还包括即将发行《哈利·波特》第七部的3D家庭版,该片之前在影院放映的都是2D版。另外,华纳兄弟正考虑在世界其他地方开设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罗琳和索尼公司开发的新网站Pottermore可能会保持读者对哈利·波特故事的兴趣,并促使读者去看华纳的电影。“大家都需要让消费者与哈利·波特继续保持黏度。让哈利·波特与各种活动相互支持,良性循环。”华纳表示。

  但是,专家预计,缺少了《哈利·波特》的故事延续,哈利·波特10年魔法是否真可能继续上演,还要拭目以待。

  本报实习生郭晓珩对本文亦有贡献

  小资料

  J.K.罗琳著系列小说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近7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4亿多册,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场销售类图书首位。《哈利·波特》系列共有七本,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六年的学习生活冒险故事。第七本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野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这个人物叱咤文学江湖,让数不清的读者为之倾倒,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罗琳这个富有想象力的魔法妈妈带给了无数人欢笑与泪水,更带给了全世界的哈迷一个美丽的梦。

  《哈利·波特》以其小说的闻名,带动了一系列相关文化内容的开发,包括电影,游戏,道具,周边玩具,系列景点,系列游园,游乐园,相关书籍,相关主题城市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