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年,只为守护小郁竹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4 02:23 来源: 红网-潇湘晨报

  

20年,只为守护小郁竹艺

  2008年落成的益阳市博物馆里,一个名为“竹艺之美”的竹文化陈列展厅,面积好几百平方米,几乎展示了生活中所能看到的竹艺制品,由危禄绵一手设计。

  

20年,只为守护小郁竹艺

  危禄绵正在制作小郁竹器。

  

20年,只为守护小郁竹艺

  旅博会上,你将会看到小郁竹器经典作品。

  湖南益阳市,长久以来有“竹乡”美誉。益阳市各种竹子蓄积量高达15亿株,仅方圆5平方公里的成片竹林就多达31处,在全国排在第二位。

  伴随着成片竹林一起走过岁月的,是用竹子制作的各种竹器。在多种制作技艺中,以小郁竹艺最为知名。只是,在这“竹乡”,懂这种竹艺的人越来越少,危禄绵却20年如一日,守护着这份不可多得的“遗产”,不离不弃。

  本报记者戴和清 益阳报道

  因为辛苦,很多人中途放弃

  8月9日,在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帮助下,记者和危禄绵约定“找个地方聊聊竹艺”。

  一点半,太阳毒辣辣的,“大平头”危禄绵身着T恤和筒裤,脚踩一双凉鞋,手提一个小布袋准时出现在记者面前。

  尽管已经48岁,但危禄绵看上去更像个30出头的年轻小伙。周围人和他打趣:“危总你真好嫩八嫩的,有什么秘诀?”他不禁开怀大笑,像个孩子一样,连声否认:“可能长期平心静气搞竹艺,心态好的原因吧。”

  在益阳竹艺行当里, 危禄绵是个名头很响的人物,除担任国际竹藤组织专家库成员,他还是益阳小郁竹艺项目传承负责人。

  “从1992年至今,我正式入行小郁竹艺快20年了。”危禄绵说,“自己作为小郁竹艺的传承负责人好像是命中注定。”

  原来,还在穿开裆裤的年纪,危禄绵因为家住在当地竹艺厂附近,打小就爱去厂子里看师傅们做竹器,还常常跟着师傅们,用竹子做起了机枪,惹得小朋友们羡慕不已。

  1992年,29岁的危禄绵从当时效益不错的灯泡厂辞职,把20多位已退休的老竹郁艺人和民间竹艺艺人请出山,竖起了益阳市传统竹艺厂的大旗,开发出豪华竹装饰、高档竹家具、精美竹雕品三大系列产品。

  一晃快20年过去了,当年和危禄绵一起入行从事小郁竹艺的朋友伙伴,大多已经放弃了当初的选择。“说实话,小郁竹艺是门苦力活,很辛苦,一般人吃不了那分苦。”危禄绵淡淡地说,“但我干了一份自己喜欢的事情,内心很舒服,也自觉对得起祖宗。”

  30多道制作工序,道道需要耐心

  早在清代,“竹乡”益阳已经是驰名江南的“竹器之城”, 贺家桥的小郁竹器和茅竹湖的水竹凉席、三里桥的竹骨纸伞,一起被誉为“竹城三绝”。然而,就是如此让人爱不释手的绝活,制作过程却是劳心劳力的苦活。

  据了解,小郁竹艺是一种采用直径5公分以下的刚(麻)竹为骨架、毛竹为部件加工各种器具的民间手艺,制作过程要求颇高。

  “一般比较大型的竹器,有30多道工序。”危禄绵一五一十介绍说,这30多道工序主要由选料、下料、烧油、烙花、着色、浸泡、调直、划墨、做围折、劈折篾、开郁口、郁制、削承挽、打撑子、安拱门、安花烙、火郁竹丫枝、包铜皮、精修、打磨、上漆等组成。

  “即使是小一点的竹器制作,10多道工序是绝对少不了的。初学者如果对竹艺不来神,没有恒心的话,肯定学不好。”

  而且,这种利用益阳本地的特产资源而形成的传统工艺,其传承通常是口传身授,也没有教科书,都是父教子受的传承方式。

  让危禄绵郁闷的是,“小郁竹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惜现在很多益阳本地人都对此也不甚了了。很多人怕是连‘郁’是什么意思都不清楚。”

  还没找到合适的徒弟

  除了作为项目传承人,危禄绵还经营着益阳市朝阳小郁竹艺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小郁竹器。不过,这家公司却让危禄绵很是头疼。“效益一直都不好,基本只够过个日子。”近些年来,尽管小郁竹艺声名在外,但却难掩皇帝女儿也愁嫁的尴尬。

  陪同记者采访的益阳市群艺馆工作人员说,小郁竹器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人工成本很高。一件普通的竹灯,做成需要好几天。“参加展览会时,观众看的人很多,但要掏200多元去买一件竹灯,还是很少。一般老百姓消费不起。”

  “如果纯手工的路走到底的话,结果只有一个字,死。”他的口气几乎不可置疑,“在市场规模化和低效率的手工制作之间,我还没找到一个平衡点。”

  更让他忧虑的是,是益阳小郁竹艺的整体发展形势。在其他家具品种的攻城略地下,曾经一度兴旺的益阳小郁竹艺,却在步步走向衰弱,原来国营竹艺厂大多已不存在,许多竹艺工人不断流失、转向,市场份额逐渐减少,有的竹艺工人连生活都难以维持。

  危禄绵有一个女儿,21岁了,问起是否打算将自己的绝活传给女儿,他的回答是:“竹艺是一门劳力活,女孩子学这个,确实不合适。她也没这个兴趣。”危禄绵也没找到合适的徒弟。“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我自己搞的公司经济效益都不好,徒弟觉得没指望,也就不想学了。”

  [点击历史]

  小郁竹艺简史

  明代

  小郁竹艺到底发端于何时?一直没有定论。

  南县涂家台出土的新石器大溪文化遗址中的文物,据称可证实小郁竹艺的历史至少有6000余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竹器,专家考证认为出自益阳,距今也有2000余年的历史。不过,小郁竹艺真正纳入文字记载,却始于明初,据《益阳市志》记载:“早在明代初年,益阳竹器即成行业,从业者遍布城乡各地,产品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清代

  从清代嘉靖年始,竹器开始分成大郁和小郁,大郁是以楠竹为骨架的竹器产品,小郁是以麻竹等材料为骨架的竹艺品。清代道光年间起,小郁发展较快,据益阳小郁老艺人记述,早年,益阳小郁竹器已经制作精细,结构上与别处不同,独特性强,经久耐用。后有四川的船商常载着四川的竹器停泊益阳,竹器上的拼嵌、装修等艺术丰富多彩,益阳小郁业者仿其艺术,使益阳小郁竹艺锦上添花,于是著名。

  近现代

  民国时期,益阳市区已有小郁竹器作坊、店铺15家,从业者100余人,年产小郁竹器2万件。1956-1968年是小郁竹器产量最高时期,平均每年产6.27万件,其中1960年的产量达8.6万件,是建国后的最高产量。

  1983—1989年,益阳市先后派出20多人次赴几内亚、斐济、中非等国传授技艺。

  [关键词]郁

  “郁”是益阳方言。所谓“郁”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结构方式而言,产品的立柱竹由横向竹围箍结构而成,在纵横交接处,需将横向竹子挖出大半,形成郁口,再经火烤加温软化,迅速围郁而成;二是指竹材在火中烧烤将其纤维软化,再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其弯曲变形,从而达到制作要求所需的形状。

  “益阳小郁竹器经久耐用,且越用越红,越用越光滑。”危禄绵说。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深圳“运味”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