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终点回到起点朱生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5 08: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从终点回到起点朱生坚

  朱生坚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共251页。它的起点出现在第246页:人到中年的数学天才石神正要上吊自杀,门铃响了。隔壁新来的母女俩前来拜访。

  “看到两人时,石神的身体仿佛猛然被某种东西贯穿。“怎么会有眼睛如此美丽的母女?在那之前,他从未被任何东西吸引、感动过……”

  石神重获生命的喜悦。有这母女相邻而居,他已非常满足。他每天绕路上班,只是为了去靖子打工的小店买一份便当。

  小说的开头就是石神去买便当。开头6页平淡的叙述,让人疑心这究竟是不是一本推理小说。到了第7页,风云突变。原来靖子带着女儿美里搬到这里,是为了躲避前夫的纠缠。这家伙真是该死。离婚前贪污、赌博、酗酒、家暴,离婚后厚颜无耻、死乞白赖,频频找靖子要钱。现在,他再次找了过来。

  确切地说,这才是小说的起点。

  前夫再度出现,让靖子陷入绝望。他紧随她到家。在激烈冲突的绝境中,靖子和美里合力杀死了他。

  此时,石神现身。他主动帮忙善后,解救母女。用封底的话说,“石神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局,令警方始终只能在外围敲敲打打,根本无法触及案件的核心”。

  最后答案公布出来,却是(果然又是)意想不到的简单:石神毁尸灭迹,又在案发后第二天,诱骗一个无业游民,将其杀死、毁容,又留下线索,让警方以为死者是靖子前夫;而靖子和美里母女按照石神的指示,在第二天保留了足够的证据,证明她们不在案发现场。

  原来如此。开头的那些闲笔,写那些棚户里的游民,原来是伏笔。至此,整个侦查过程,回头看来,已无关紧要。虽然,我们知道,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但是,这部小说更耐人寻味之处,不在结果,也不在过程,而是在它们之外。

  还是回到那个更远的起点:当时,石神正要自杀。他为什么自杀?理由竟如此简单:

  “……他觉得,只擅长数学的自己,若不能在此领域有所发展,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每天,他的脑子里只有死这个念头。反正自己死了也不会有人伤心、困扰。不仅如此,他甚至寻思,有谁会注意到他的死亡?”

  石神为境遇所迫,放弃了数学家的梦想,做了高中数学教师。这样的遭际固然痛苦,也是常有的事,他却终于无法忍受。而石神的无法忍受,恰恰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他异常的禀赋。命运把超常的东西给予它特别眷顾之人,总是同时也在他们内心深处,留下一些特别不堪一击的地方。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者,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能与自己心中的那个人白头终老……这还不是常有的事情?多少人最终默默忍受,就此度过看起来是幸福的一生。但是,石神做不到。

  “只擅长数学的自己,若不能在此领域有所发展,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何其决绝,却又何其轻率?

  “反正自己死了也不会有人伤心、困扰。不仅如此,他甚至寻思,有谁会注意到他的死亡?”——这就是所谓“优等生”特有的虚荣?要出人头地,要万众瞩目。

  再说石神对靖子的暗恋,也异乎常人。在眼神交会的一刹那间就爱上了一个人,这不算奇怪。奇怪的是明明就在隔壁,石神却只是满足于老大远的去买便当时的那一点点接触:

  “他压根儿没有要和她们发生关联的欲望,她们不是他该触碰的对象。对于崇高的东西,能沾到边就已足够幸福,数学也是如此。妄想博得名声,只会有损尊严。”

  这段话说得多么矫情。明明是郁郁不得志,还要作不求闻达状。明明是近在眼前的爱恋,却缩手缩脚,还要作高尚状,这是为什么?这不禁让我们怀疑他的暗恋无非是土居健郎所说的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那种“依赖”?比他的暗恋更为强烈的是他的自恋?——自恋也是“优等生”的心理特征之一。

  而“优等生”面对挫折的心理反应之一,就是退缩到自己的天地,“不需要任何人的肯定”。确实,现代社会粗鄙、功利、目光短浅,是否得到这个社会的承认,真不是什么值得操心的事情。可石神的话,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对于这个遭受挫折的“优等生”来说,帮助母女俩,给警方设局,也是终于找到了一个数学天才的用武之地。而杀死一个蝼蚁似的游民,让他的尸体来充当一件道具,这他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以跨越的问题。

  数学是一把奇妙的钥匙,可以打开整个宇宙、人生以及艺术等等无穷无尽的奥秘。遗憾的是,石神还差得很远。他只是不得已才放下一颗争胜好强之心,转而封闭于自己的感受。可是,对于什么是数学,他真的理解了吗?他真的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追求吗?还有,他真的爱上了靖子吗?

  在写于1950年代末期的《何谓日本人》中,加藤周一说:

  “何谓日本人”这一问题之所以被反复提出来,无疑是因为“是日本人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并没有弄清楚。而“是日本人意味着什么”之所以弄不清楚,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希求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

  作为一个数学天才,一个优等生,一个中年男人,自己“希求什么”,石神弄清楚了吗?

  最后揭开这个迷局的是石神的老同学,物理学家汤川。可以说汤川就是另一个石神。只不过汤川比石神幸运一点。他们俩惺惺相惜。石神输给汤川,就像左手输给右手。确切地说,他们之间无所谓输赢,一个设局,一个解局,两个优等生,同样高明。而且,真相大白之后,石神还是几乎得逞,因为警方仍然只有推理,没有证据。直到最后,靖子出来自首。石神终于崩溃——这是他未曾设定的结果,就像那个起点,给他的生命带来了未曾预料的转折。

  如此,石神是不是“虽败犹荣”,也就没有什么愧悔和遗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