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专家称地方债务整顿不能掩盖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6 04:0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晓忠

  近日,某权威人士向媒体表示,今明两年约占地方总债务43%的预计4.6万亿元债务集中到期,而经过监管机构清理,管理层拟将把占全部地方平台贷款三成的约2.8万亿元贷款转为一般公司贷款。

  对银行和地方政府而言,处理平台贷的常规思路大致有贷款展期、借新还旧、不良化处理和中央埋单等途径。但这些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如贷款展期严格限定了五年以上的展期累计不超过三年,这只能解燃眉之急;借新还旧在资本金紧张下,银行不愿耗用更多资本金;不良化处理则会导致地方债务风险转为银行危机,更不可行。

  可见,把部分平台贷转为公司贷款的操作思路确实有助于降低地方债务违约风险,并将产生多赢格局。至于银行系统,目前银监会为平台贷设计了最高300%的风险权重,若2.8万亿元平台贷转为公司贷款将可缓解资本金占用问题,避免不良资产显性化。同时,当前地方政府为绝大多数平台贷提供或隐或显的财政担保,加之中国无《政府破产法》,大量贷款滞留在地方平台将使地方财政肩负无限连带责任,而转为公司贷款后鉴于《企业破产法》和《公司法》之规定,意味着平台贷的债务人责任由“无限连带”变成有限责任。

  不过,固然平台贷拟转为公司贷能立竿见影地降低地方债务风险,但却是让风险在更长的期限和公司层级进行发酵,即这实际上是基于时空置换的风险埯埋,而非风险管控。我们认为,近年来累积的巨额地方债是地方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与资不抵债风险的叠加。

  坦率地说,当前地方政府和国企投资项目的资产质量才是地方债务风险的真正所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刺激计划是中央政府借助地方政府和国企的融资平台进行长期资本支出,但政府和国企更倾向于现期的刺激消费效应,而淡化赤字资本化的经济可行性,导致赤字投资带有典型的资本幻觉。事实上,无数例证佐证了赤字投资难以避免的无效投资和坏账,如中国历次政府和国企主导的投资建设期都伴随着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累积和高通胀。

  由此可见,针对今明两年集中到期的地方债,借助贷款展期和转为公司债等技术性手段只是把风险后移,而很多地方政府和国企投资项目事实上类似于“冰棍效应”,经不起时间的拖沓。殊不知,目前只是投资所带来的风险,若所投资项目缺乏经济可行性,其建成后运营无疑是在维护一只会吞钱的老虎机。

  鉴于此,当前中央政府应不得不考虑通过发行国债替代地方债以善后地方债风险,然后对缺乏经济可行性的投资项目及时砍掉止损,而对经济上可行性的项目可采取资产打包出售给私人部门实行市场化改革。毕竟,近年来积累的地方债实际上就是地方对中央赤字的隐性化操作,通过发行国债替换只是把隐性负债显性化,而这便于管控政府债务风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