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文化蓝皮书》发布 电影票房跨入百亿时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6 19:51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6日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天发布2011年文化蓝皮书《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这是中国社科院迄今发布的第10本年度性国家文化产业报告。
体制机制创新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制胜的关键
蓝皮书指出,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10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快速做大。
2010年10月,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中。
蓝皮书认为,以上重大政策性动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然引发新一轮观念的变革。就文化产业而言,要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意味着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观念的突破与创新不可避免。
未来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任务并不轻松,体制机制创新再一次成为制胜的关键。今后5—10年可能会更加依赖于体制改革为发展开拓道路。
蓝皮书指出,中国一直是在“发展”与“改革”的双重变奏中前进的,未来5—10年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跨越“转型”难关的关键时期,没有新一轮重大的体制性突破将难以实现这一跨越。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宏观经济转向导致的文化需求的空前释放、经济结构调整对现代服务业的扩张期待、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的新型业态的出现,都要求文化产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而没有重大的体制性突破将难以实现超常发展的目标。
蓝皮书认为,根本性的问题不是对产业政策作局部的调整,而是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安排。2003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成功,已经大致解决了体制内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问题,并启动了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现在需要明确“基本文化制度”这个最终目标,才能使体制改革最终落地,收获改革的全部成果。
蓝皮书进一步指出,文化发展特别要求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甚至一定程度的风险,因而它需要的是一个宏观可控、微观放活的实践空间,体制性和政策性安排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这种特殊规律。
蓝皮书最后指出,今后5—10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的最佳时期,机遇必然蕴涵其间,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来说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符仲明)
中国期刊产业面临嬗变,向电子平台延伸已成不可逆转趋势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数量、结构的变迁,期刊消费者也发生了演变,对于表面平稳的2009—2010年的中国期刊产业来说,正在积聚嬗变的能量。
——纸质期刊规模萎缩,电子期刊膨胀迅猛
从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比上年增长3.16%,而2008年、2007年所出版期刊的种数与上年相比,前者增幅仅为0.86%,后者完全没有增长!纸质期刊种数年度增幅的这种明显变化,意味着2009年以来,我国期刊业的准入政策已有了一定的调整,从总体上基本不批新号,转变为有限制、有区别地准入。
但是,传统纸质期刊的平均期印数已开始整体性地萎缩——除哲学、社会科学类小幅增加2.19%外,其他6个类别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全行业整体性萎缩1.85%。清晰地表明了传统纸质期刊的颓势并未因国家行业准入政策的调整而改变。
而与此同时,以手机杂志、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杂志等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形态期刊在2009—2010年间,规模膨胀得都非常迅猛。
据《中国期刊年鉴(2009年卷)》称,仅就主要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站统计,其期刊文献的年度总访问次数多达60亿次,同比增长约75%。而且,自2010年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热卖以来,曾遭遇发展瓶颈的E--Only期刊,也取得了戏剧性增长。2010年初,移动互联网阅读平台“读览天下”每个月下载量才30多万本,到2010年底,这个数据已达200多万本,下载量月增速达50%,手机杂志用户年度增长率更是达40.6%。
——纸质期刊第一、二次售卖下滑,电子期刊“钱途”无量
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09年我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销售纸质期刊1.84亿册,比上年下降39.47%;发行(第一次售卖)收入21.73亿元,比上年下降16.05%。还显示,2009年纸质期刊广告(第二次售卖)经营总额为30.37亿元,较上年的31.02亿元下降2.1%。可见,纸质期刊的第二次售卖情况,也不容乐观。
与纸质期刊惨淡的经营状况相比,电子期刊却“钱途”无量, 2009年我国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销售收入为6亿元; 2008年我国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销售收入为3.6亿元。这意味着其年度增长幅度达75.4%!再如,在手机用户最常订阅的手机信息类型中,以新闻、资讯信息为主的手机杂志比例最高,达64.6%!2009年最后一季度,手机杂志广告比上一季度增长42.4%;2010年第一季度,同比增幅仍达30.3%。
——纸质期刊进出口逆差扩大,电子期刊海外拓展见效
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表明,2009年,我国纸质期刊出口43741种次、211.65万册、351.13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5.11%,册数增长129.94%,金额增长60.98%;同年,纸质期刊进口54163种次、448.09万册、13661.47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增长0.75%,数量下降0.17%,金额增长2.79%。当年期刊进出口逆差为13310.34万美元,与上年相比,增幅为1.82%。
蓝皮书认为,纸质期刊进出口逆差连年增长,说明我国期刊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朝走强的态势发展。这也反映出,我国目前期刊业的政策体系很有调整的必要。
与此同时,电子期刊的海外拓展成效显著。例如,中国知网凭借其“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已把用户拓展到了43个国家、地区,其用户量年度同比增长21%,已成为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研究中国问题的首选资源。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我国电子期刊中的成熟形态,已为构建国家软实力作出了贡献。
蓝皮书指出,伴随着我国网民规模快速突破4亿,消费者成为“屏幕时代人”,中国期刊产业如果想在未来5—10年内生存并发展,就必须积极向互联网、手机等电子平台延伸产业链,并重构盈利模式,期刊向电子平台延伸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责任编辑:符仲明)
我国期刊产业须谋求跨越式发展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不足4%,而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占10%;在整个世界期刊市场中,中文期刊(含内地、香港、台湾)所占份额仅为2%。在全球化背景下,包括期刊产业在内的我国文化产业是典型的弱势产业,必须谋求像我国制造业那样的跨越式发展,否则必将长期处于无国际竞争力的落后状态,拖累、迟滞整个国家产业升级。
蓝皮书认为,目前的产业政策,难以适应期刊产业乃至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当前,应将“增量改革、局部试错、沟通内外、注重‘旗帜’”的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推广到期刊乃至整个文化产业中。
具体而言,增量改革,即着眼于“做大蛋糕”,扩大可供在各个利益集团间进行分配的份额,使改革尽可能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局部试错,即改革措施从较小范围内的试验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沟通内外,即在国际大循环中寻找比较优势,构建阶段性的发展战略;注重“旗帜”,即为改革提供意识形态、价值观支持。
蓝皮书指出,把上述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创造性地推广到期刊乃至整个文化产业中,必将有助于实现期刊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体到战术上,可以在非时政期刊领域对“增量改革”进行“局部试错”。例如,在非时政期刊领域,应参照香港等地区的做法,把目前新刊准入的行政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可在现有“存量”之外,利用市场的力量,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增量”,在非时政类期刊可先试行“增量改革”,待取得成果后,再逐步推广到更多的期刊乃至文化产业领域。
大众社科书店生存堪忧,建议可适当减免书店税收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图书销售增长很快,网上书店渠道的份额更是飞速成长,但网点最多、形态最为丰富、与社会大众文化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大众社科渠道却生存艰难,尤其是人文学术书店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自2008年以来,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图书销售网点逐年减少,出版社自办发行每年几十家地减少,国有发行网点和供销店系统每年均以几百家的速度萎缩,集个体零售网点每年更是以上千家的速度关门。其中尤以大众社科类的书店,生存最为艰难。
新华书店虽然有教材发行利润和物业优势,仍觉得经营压力很大,纷纷增加文具和电子产品的销售面积,应对图书销售萎缩带来的压力。
夹隙中的民营大众实体书店,生存状况就更为艰难。许多学术书店纷纷进入地下室经营,仍觉得房租难以负担。一些书店不得不减少图书品种,增加艺术品销售以图生存。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却连年增长,2005年22万种,2009年已经达到30万种。上游出版的图书品种一年比一年增多,而下游发行网点却一年比一年减少。蓝皮书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业态,国民阅读也很难在这种状态下提升。
蓝皮书认为,近年来,我国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农家书屋、益民书屋,这些对于阅读促进和产业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但实实在在增加图书销售网点、丰富书店形态,不但能营造书香社会的氛围,还能促进产业发展,应该是更为有效和长效的做法。
蓝皮书建议,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应向国家争取,对所有的书店减免税收,尤其是减免大众社科书店的税收。据行业资深人士估计,给全国的书店免税,最多也就20亿元。如此,不但可以推动产业发展,繁荣文化产业,还可以促进国民阅读,涵养书香社会。
由于书店的生存环境在全球范围内都趋于恶化,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对书店进行扶持。法国政府不仅为中小书店提供资金支持,还对一些具有文化气息的书店授予“独立书店榜样”标志,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些书店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商业,而在于文化。
(责任编辑:符仲明)
中国电影产业现爆发式增长,电影票房跨入百亿时代
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以高速增长传递了产业信心,新一轮影院建设出现高潮,国产电影整体商业品质不断提升,3D电影、IMAX等特种影片形成市场冲击,大众文化娱乐消费需求更加强烈,“供求两旺”创造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中国电影票房跨入百亿时代。
2010年,在电影生产数量、银幕数量、票房总量、综合收入总量、观众人次、国产电影市场份额等各项主要指标上,中国电影都形势大好,显示出蓬勃发展势头。尤其是,中国电影票房年收入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64%,创造了全球市场奇迹,票房总量超过英国,相当于世界最大电影市场——北美票房的1/7,已进入世界电影市场前10位。票房、海外收入、电影频道广告收入等各项综合收入接近160亿,增幅48%,电影产业规模明显扩大。
蓝皮书认为,总体而言,2010年中国电影国内市场活跃、影院建设迅速,证明中国电影的确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国产片在海外、境外市场表现暗淡,影院竞争不充分造成的票价过高、院线差异性不足,影片对影院市场的过度依赖和“后影院市场”尚未建立等问题,则表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还有新的空间。
蓝皮书预计,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仍将保持30%左右的增长,随着视频网站、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消费市场的形成,电影的网络和新媒体版权收入等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此外,数字化影院的建设和多厅影院的发展,将继续向二、三线城市延伸,银幕数的年增长可能达到3000块左右。最后,电影行业借助文化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电影全产业链整合趋势还会加速,电影的多媒体互动会逐渐成为趋势。
文化产业主题投资基金发展迅速
蓝皮书指出,《合伙企业法》修订以后,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文化产业主题投资基金成为股权投资市场上亮丽的风景线。
2010年,国内披露新发起的文化产业主题股权投资基金达9支,超过此前发起的文化产业主题基金的总和,总目标募集金额超过200亿元。其中,湖南省政府有关部门与达晨创投等机构共同组建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改变了政府无偿投入的传统做法,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蓝皮书认为,2010年度成立的这批基金,加上此前成立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数支基金,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上的文化产业基金方阵已粗具规模。
股权基金增添了影视行业的投资热度,同时,新闻出版及动漫游戏行业也受到投资机构的持续关注。
在图书出版领域,成功策划了《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等畅销书的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获得了鼎晖投资等机构的逾1亿元注资。其后,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也获得了雄牛资本、上海复聚卿云的1亿元联合投资,再一次证明了风险资本对中国出版市场的看好。
在报业领域,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整合了《南京日报》报业集团优质资产的南京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增资1200万股,成为基金注册登记后完成的第一单投资。招商局中国基金宣布向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增资1.2亿元,并计划推动公司在未来几年实现境内上市。
动漫游戏产业也获得了投资机构的持续关注。原力动画、中南卡通、等动漫游戏企业分别获得多家机构的投资,体现了投资机构对政策扶持背景下动漫游戏产业市场前景的认可。
蓝皮书指出,尽管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情不减,但对各细分行业而言,投资机构的关注程度呈现分化。在广告行业,合润传媒、悠易互通等新型广告媒体继续受到投资者青睐,2010年成功引入了股权投资。而户外广告媒体则受到资本的冷遇。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户外广告将在市场盘整中回归理性,重估行业的基本价值。投资机构也将在一段时期内静观户外广告行业变局。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