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英国《金融时报》:欧元或步卢布后尘_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8 07:4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汇丰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简世勋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后在政治统一上遭受重创,最终导致一种单一货币──卢布的毁灭。因此,使用卢布的地区大幅收缩的后苏时期,提供了一个衡量欧元区风险的模板。以下为文章摘录:

  上世纪90年代初,除了波罗的海国家以外,多数(前苏联)共和国对于作为卢布区一部分十分满意。然而,整个1993年,卢布区瓦解:从亚美尼亚到阿塞拜疆,从白俄罗斯到格鲁吉亚,各种新货币粉墨登场。而在曾使用卢布的地区,现在用上了打兰(dram)、马纳特(manat)和库邦(menatis)。

  对于一些共和国而言,新货币被视为一枚独立的“荣誉勋章”。而对于其它共和国而言,这更关乎财政政策的不一致。尽管波罗的海国家正在平衡账簿,但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的预算赤字接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部分原因在于:前苏解体让工业和政府收入陷入崩溃状态。

  由于这些国家无法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要想为赤字融资,要么通过来自其它前苏国的贷款,要么通过印钞。起初,它们通过“后门”来做这些事,创造了所谓的卢布“补充物”。

  然而,在俄罗斯央行1993年夏季的货币改革(废止了1961至92年发行的所有卢布钞票)后,“后门”突然关闭。这些国家转而选择发行本国货币:印钞成了融资的唯一方式,很多共和国陷入极度通胀。

  欧洲一些国家也有着收入骤减和增长疲弱的问题,也无法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财政紧缩没起作用,财政整体面临借款成本上升问题,在金融和政治方面制造出一个越来越不稳的环境。

  因此,欧元区会走卢布区的老路吗?财政政策不一致、债权国与债务国的分歧,最终是否会让整个体系坍塌?可能性似乎不大,但需要提醒的是,1992年初,也没人认为卢布区会解体。

  欧元要避免卢布的命运,成员国必须就不止于利率水平的更多问题达成一致。它们必须创建财政框架,允许跨境转移、解决债权国与债务国的冲突,并支持“没代表权就没税收”的波士顿原则。欧洲央行出手买入意西债券,是很好的第一步,但仅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整个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