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海国际鞋城存分割式产权遗患 侨资困陷多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8 11:06 来源: 上海侨报

  分割式产权遗患 侨资困陷“国际鞋城”

  以步行15分钟的距离为半径,从位于上海曹安公路1781号的上海国际鞋城出发可以到达上海轻纺市场、浙商广场、东方汽配城、麦德龙等十余个大型商业项目。如果将距离扩大到15分钟车程,还可以轻松到达嘉定物流中心等多个专业市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扼上海西北部交通要道、物流发达、商业氛围浓厚的经商宝地,多位温州、武汉、上海等地的华侨华人和其他1800多位购买了上海国际鞋城产权式商铺的业主,在6年的时间里却只拿到了年均不足万元的收益。

  本报记者在数月的追踪调查后发现,针对上海国际鞋城的困境,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和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各执一词,包括众多华侨华人在内的业主们的维权之路,艰辛不已。

  本报记者/陈丽伟

  记者调查

  市政搬迁变卦,鞋城规划夭折

  2秒钟,随着进度条显示“发送照片完毕”,长居加拿大的武汉人叶青(化名)在长久的沉默后,终于无奈地在屏幕上敲出一句话:“鞋城怎么都变成这样了。”

  记者发给叶青的,是数张上海国际鞋城内部遍地灰尘、垃圾散落、门庭冷落的近照。叶青目前在加拿大的时间比在国内多,她向记者回忆:“当时就是看广告。我做生意经常到上海,鞋城的广告铺天盖地,说投资回报率多高多高,到现场一看,那里的确交通便利,周围人气很高,就买了。哪知道,自从2005年投资了这个鞋城商铺,没赚到钱不说,还有生不完的气,操不完的心。”

  叶青的购房经历很具代表性,这里的大多数华侨业主也是被她当年看到的情景所吸引而购买了上海鞋城商铺。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有的业主甚至是到上海旅游时被广告所打动购买了这里的商铺。

  时间倒退到2005年,由上海兆地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的上海国际鞋城竣工,一至三层为分割式独立产权商铺,共五万多平方米,由于其地处曹安商圈的充沛人气和便利交通以及每套十平方米左右、总价仅约3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上海国际鞋城成为当年上海商业地产的销售冠军。

  但此后这里的招商并未像销售那样顺利。其销售时采取包租三年(租金直接抵扣房款或贷款),统一运营的形式运作,定位为“以鞋业批发、兼营零售为主要经营业态的大型专业市场”,其中最吸引人的一项口头宣传就是,在上海经营多年有极高人气和规模的斜土路鞋城将整体搬迁至上海国际鞋城。这项承诺成为让众多购房者最终下定决心掏钱的关键因素。但至今,斜土路鞋城仍未按原定的市政计划动迁,上海国际鞋城最初的经营规划落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兆地地产开发上海国际鞋城之前,曾做过调研,曹安商圈附近没有大型鞋业批发市场,而且当时已公布的上海市十五规划中,明确表示在世博会之前,所有位于市中心区域的大型批发市场都必须搬出内环,这意味着斜土路鞋城的商户一定要另觅新家。

  一位曾参与过此阶段招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当时兆地地产多次对斜土路鞋城调研,兆地地产的负责人多次专程拜访在那里做得规模较大的业主和有关管理方面,初步达成了整体搬迁至上海国际鞋城的意向,这才把曹安这个项目定位为‘上海国际鞋城’。”然而事与愿违,这位知情人透露:“斜土路鞋城所在的街道当时态度非常强硬,表示绝不会让鞋城迁走。你想,斜土路鞋城一年的利税上亿元,当地政府怎么愿意放弃呢?”

  地区利益之争不仅使得市政规划落空,上海国际鞋城“大型专业鞋类批发市场”的规划也因此夭折。

  白天开手电,两家物业管不好一个商场

  2008年后,承诺的三年包租陆续到期,原定的斜土路鞋城整体搬迁计划不了了之,前期进驻的一些商户由于鞋城招商后续乏力,人气不足而开始观望、动摇,鞋城的招商压力陡然增大。

  与此同时,由于商户的日益减少,负责鞋城物业管理的千曹物业管理公司收不到足够的物业管理费,停止了对鞋城的物业管理和服务。千曹物业总经理孙辉告诉记者:“商场的物业成本非常高。比如电力部门规定,商场用电是有‘最低消费’的,我们即使最低限度地只开两台变压器,每个月电费最低也要近18万元。这还不算管理、清洁、保安等人工成本。但商户太少,根本收不上来物业费,我们做企业的,一直付出没有收回实在是受不了。2000多个商户,相当多的人在外地甚至海外,难道我们一个一个地去打官司吗?2009年年底,开发商兆地地产引进闽商集团,2010年4月成立酒店用品管理公司,把鞋城的招商工作包给他们了,同时,鞋城实际的物业服务都转交给了这家公司。”

  记者在鞋城的二楼办公区找到了酒店用品管理公司,该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周先生证实了这一关于商场物业管理成本的说法。他表示:“我们公司当时是想在上海做个品牌出来,但没想到竟是‘陷进来’了。我们负责每个月的水电、清洁、保安等费用,也收不到物业费,一年多来公司至少白搭进了上百万元。”

  尽管两个物业都觉得委屈,但“拥有”两家物业的商城,却成了一个没人管的烂摊子。

  从今年6月至8月,记者多次在不同时段到上海国际鞋城探访。这座地下两层、地上三层,营业面积12000多平方米的商场,只有一楼临街和电梯附近的极少数店铺开张,货品以几十元的低档鞋和服饰为主,乏人问津。商场内过道两侧,搬走的一些品牌店铺只留下“红蜻蜓专卖”、“老北京布鞋专卖”等招牌落满厚厚灰尘和店内的一片空荡或满地垃圾。即使是在周围商场人流不息的周末,鞋城也门可罗雀,不少临街店铺被分割出租给纹身店、福利彩票站等,专业批发市场的形象荡然无存。通往二楼和地下一层的电梯已经停用多时,并拉下了铁闸门,电梯上扔满各种垃圾。闸门拦路、断电,一些二楼、三楼的业主即使想自己经营商铺也没办法进入。

  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些坚持营业的业主和租户告诉记者,为了节省费用,商场的空调冬夏都不启用,即使一楼有商铺在营业,但仍有大部分区域被切断电源。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业主的孩子不得不大白天打着手电照明,在空无一人的商城里游戏。

  伦敦奥运倒计一周年  骚乱令华人惶恐不安

  7月27日,2012年伦敦奥运会正式进入倒计时,同时也预示着华人企业在伦敦奥运中的发展与规划的倒计时,华人借助奥运创富的激情正在高涨。然而一场骚乱突然发生,让华人期盼奥运经济发展的梦想产生恐慌。

  记者从众多华商处了解到,无论是中餐馆、超市、旅行社,还是房地产中介,谈及明年的伦敦奥运会,业者纷纷表示,“这是期盼多时的创富机会,一定好好把握”。

  在英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陈建刚表示,他很早就已经与国内一些从事工艺品制作的厂商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明年奥运期间可能热销的商品。“无论是在外华商还是国内生产商,通过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都已尝到奥运商机带来的经济收益。这次在英华商又迎来一次难得的机会。”陈建刚激动地说,虽然近期骚乱成为奥运的小插曲,华人也有担忧,但相信英国政府能维护奥运期间的治安。

  对于未来的商品销售,陈建刚也在积极探索新模式。“奥运经济不仅局限于赛会期间,后奥运经济也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纪念品的制作与销售也会随奥运不同经济时期的转变而改变。”陈建刚正在寻找一些可能长期合作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准备打长期“奥运战”。

  对于近些年来一直处于低迷不振状态的中餐业,从业者表示,“此次伦敦奥运或成为中餐业复苏的契机。”中餐业者陈先生说,伦敦奥组委预测明年奥运期间,将有32万观赛者涌入伦敦及周边地区,“这无疑是中餐业的发展与振兴的最大商机。希望未来一切太平。”

  陈先生表示,他早已着手与众多旅行社取得合作意向,共同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同时,与一些奥运赞助商携手举办活动也成为他未来发展意向。

  为了应对未来大量订单可能导致的用工荒,陈先生说:“早已做好招兵买马的预案。”不过,他也期望中餐业界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实现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突破。

  最热衷奥运商机的莫过于是旅游业了。据欧美佳国际旅游集团的工作人员介绍,公司英国总部已针对奥运带来的旅游高峰积极开展各项措施,购进了全新大巴,准备迎战奥运旅游旺季。

  不过,对于此次骚乱,最担忧的也就是旅游业从业者。欧美佳的工作人员提醒有意向的游客说:“欲在奥运期间前往英国观光的游客,也需提前做些‘功课’,了解一下英国相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学会一些基本的应对保护措施,要做好最坏打算。”

  记者手记

  睁大眼睛看趋势,勿冲动!

  持续多日的打砸抢烧暴行蔓延至英国多座城市,仿佛一夜之间,这个国家又遭受了一回二次大战的空袭。眼下,虽然骚乱暂时平息,但该国未来形势仍扑朔迷离。面对即将到来、炙手可热的奥运经济,华商切记:勿冲动!

  英国经济的持续低迷,引来不管是外来者还是本地人,都面临相似的困境。加上政府削减公共投入,导致中产阶层失去对未来的良好预期。这种生存焦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从底层蔓延开来。

  尽管比起其他黑人社区及少数族裔社区来说,在英的华人社区和商户一直以来都更受尊重,但华人不可因此掉以轻心。就近期而言,因在英华人居住较为分散,不少华人甚至就住在此次骚乱的中心区,因此华人要保持信息畅通,时刻做好拨打求助电话的准备。

  从长远来讲,华人要认清当前世界形势以及英国国内形势,时刻关注各方动态,勿被假象迷惑。就当前形势而言,外表看似稳定,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阶层之间长期积累下来的怨恨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完全消除,如当局未能妥善解决各方面的问题,不排除骚乱会再次上演。

  作为长期在英生活和工作的华人,要对英当前矛盾有较完善的分析与理解,适时作出预判。眼下伦敦奥运会已进入倒计时状态,其中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不言而喻,但内中存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当前存在的社会矛盾已显而易见,经济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骚乱或将持续上演,2012为奥运年,或成骚乱年。

  华商要正确认识奥运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弊,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英国国内的发展状况,整合切实有效的发展计划,切忌照搬之前获得的“奥运经济经验”,比如北京奥运,那并没有太多可比性。

  华商还应加强自我经营管理的改进与创新。例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中餐业内的卫生问题、日常小商品经营中的假冒伪劣问题。这些平时看似微小的问题却可能如长堤之蚁穴,到了溃堤时才知醒悟便晚矣,众多业者需反思与自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