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黑土告急 中国最肥沃产粮地遭遇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9 22:45 来源: 粮油市场报

  本报记者:闫巍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2010年,东北及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达到11779万吨(2356亿斤),占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1.55%,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能够成为“大粮仓”,当地特有的寒地黑土功不可没,这种土壤是在寒冷气候下,由地表植被经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肥力、理化性质和土质结构居于各类土壤之首,有机质含量高达3%~5%,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

   开垦北大荒的工程中,人们通常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这片土地的神奇与富饶。

   然而,数10年的光阴,使得如今的黑土地风光不再。东北,这片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正面临着最严重的黑土流失。

  粮油市场报记者从谷歌卫星地图中俯瞰东北大地时,在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南边发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在第二松花江沿岸,一条条沟壑如同黑土地伤心落泪后留下的泪痕。

  “在榆树市刘家镇25.07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上,目前水土流失已经造成了大大小小数百条侵蚀沟。”榆树市粮食局赵副局长向粮油市场报记者介绍。

  黑土之殇

   在吉林省流失的黑土地中,最著名的一条侵蚀沟位于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这条沟已经让南城子屯三易其址,并在短短数10年间,“吃”掉了其一半以上的地盘。

    南大沟何时出现,现在没人知道。那原本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沟。但最近这五六十年来,南城子屯村民就一直没能摆脱被南大沟撵着跑的命运。

    “沟追得可邪乎了!”合心村前支书李凤山说,打从屯子搬到沟边,安心的日子就没过多少天。

   五六十年前的南大沟,不长,也不深,在南城子屯东面,被密密的榆树、杨树、柞树包围着,没什么威胁。

    土地改革后,这条植被丰富的南大沟有专人看护,因此其生态面貌保护得非常完整。但随后进入农业“改造”时期,土地集体所有,没有了人看管的南大沟,成为人们砍柴开荒的无主之地。

  1956年,雨水充沛,失去了大量植被的南大沟第一次暴露出狰狞的面目:泥土在洪水中打着滚往前涌,那些仅存的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冲进松花江。

   “就在那一年,南大沟宽了一倍,深了一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沟。”李凤山说。而也是在那个时期,南城子屯完成了大沟威胁下的第一次搬迁——随着大沟不断向东扩张,住户们被迫不断东移,原来屯子最东头的一户,变成了最西的一户。

    “再不抓紧治理,我们总有一天要背井离乡。”已经60多岁的李凤山说。

  粮仓何“安”

  榆树市有着辉煌的岁月,2001~2004年,四度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县。但这种辉煌背后是无法掩饰的水土流失,以及由此而来的惨重损失。近40年来,水土流失已致使刘家镇减产粮食近2000万公斤。

  更为可怕的是,像南大沟这样大的侵蚀沟,在榆树市刘家镇,还有48条。而这49条主沟,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繁育出了257条支沟。

  不断延长加深的侵蚀沟,让刘家镇成为长春市松花江沿岸沟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侵蚀沟的沟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30%。

  但这种现象并不是局部存在。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的沈波处长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东北黑土区因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大型侵蚀沟达25万多条。仅黑龙江省的大型蚀沟就达14.4万多条,吞噬农田144万亩。

  另据估算,黑土区每年流失的黑土达1亿~2亿立方米,流失的氮、磷、钾元素折合成标准化肥达四五百万吨。仅黑龙江省每年因水土流失就减产粮食20亿~40亿公斤。

   “水土流失带走大量养分,致使土壤物理性能逆向发展,旱时板结僵硬,涝时朽粘,蓄渗水和供肥能力都会大大下降。”沈波介绍。

   他接着介绍,黑土是不可再生的。北大仓的黑土地,表层黑土已经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到1米的厚度,减少到目前二三十厘米,严重的坡耕地,已经露出下层的成土母质,有机物质含量很低,庄稼几乎无法生长。

   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教授张兴义对坡耕地黑土层田间剥离试验表明:人为去掉30厘米黑土表层后,种植的大豆和玉米基本绝产,其他农作物也都有极大的减产幅度。

  靠化肥顶着

   2010年岁末,东北粮食生产捷报频传:黑龙江粮食总产跃过千亿斤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吉林省也比去年净增了100亿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黑土退化影响粮食安全似乎是个伪命题。但在沈波眼里,年年增产的数字却近乎危险的信号,“这会让人觉得水土流失无所谓,因为粮食毕竟丰收了。”

  “虽然地力下降了,但是有化肥顶着,也能实现丰收。” 黑龙江北安分局龙镇农场职工周建国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

   “化肥就是强心剂,一打上能立马见效,但来一场大水就全没了。”沈波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心,“科技进步可以修补饭碗,但这种增长不可能是无限的。

  由于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黑龙江省土壤基础肥力也变得越来越弱。据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长、研究员胡瑞轩介绍,据测算,黑龙江省耕地化肥施用量比10年前增长了一倍多,而且这种大量施用化肥的趋势还在继续,对环境、土壤带来的危害十分明显,值得警惕。

  与黄土高原不同的是,东北的黑土层就是薄薄一层,黑土以下即是成土母质,而这种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的母质连草都供养不了,“没有黑土,东北几乎就是不毛之地”。

   光荣村的一块面积为5亩的坡耕地上,张兴义曾做过一个在圈内颇为有名的模拟试验。当人为将黑土层剥蚀掉30厘米时,纵使施了化肥,大豆也会减产四到六成,而玉米则几乎绝产。

  现实如出一辙,光荣村村民高波家的1.4公顷黑土上的大豆,大豆产量一度仅为每公顷1000公斤左右,是正常产量的一半。

  据推算,到目前为止,东北黑土区因水土流失形成的沟蚀和面蚀已造成每年粮食减产1921万吨,而这相当于目前整个东北黑土区的粮食产量的近1/4。

  黑土地治理已经到了不治不行、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加强水土保持,成了使黑土地不再哭泣的重要措施。

  但是,以往的公共水利建设都是政府控制性的、不计成本的投入,如今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要组织农民参与,都需要政府投资买工。在当前的制度体系下,国家投入为主导的水土保持能坚持多久,还是个问号。

  “我们这些做技术工作的水土保持者,都希望能够得到社会以及政策方面专家的指导,但是当前的土地制度,无论是对于水土保护,还是水土治理,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水利部松花江辽河管理委员会前副主任武龙甫无奈地表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