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程国强:油脂油料产业亟待战略升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5 23:06 来源: 粮油市场报

  □本报记者 胡增民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接受粮油市场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我国油脂油料产业亟待战略升级。

  程国强在分析中国油脂油料现状时说,受国内耕地等农业资源的限制,我国油脂油料国内产能有限,但生产保持稳定,大豆维持在1500万吨,油菜籽在1100万吨,油脂生产量为1000万吨。

  与此相反的是,2000年以来,我国食用油消费增长迅速,人均年消费量从不到11公斤增长到18.3公斤,总消费量由1300万~1400万吨,增加到2009/2010年度的2700万吨。

  因此,我国油脂油料自给率不断下降,程国强称,过去5年,我国油料进口从2900万吨增加到5253万吨,接近翻番,主要是大豆进口增加,大豆进口从2832万吨增加到5034万吨;油脂进口从696万吨增加到900万吨,增长29%,主要是棕榈油进口增加,棕榈油进口从498万吨增加到576万吨;我国油脂自给率不断下降,2009/2010年度仅为37%。

  程国强认为,促进和保证我国油脂油料安全,必须进行战略调整,亟待从七个方面对油脂油料产业进行战略升级。

  第一,提高国产油脂油料竞争力,稳定国产油料供给。现在,国内油料大豆、油菜籽与国外比差距较大。一是价格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二是榨油含油率低,比国外低1~2个百分点,这是国内厂家愿意用外豆的原因。当然,还有商业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如果不从成本、服务上进行改变,国外油料的替代还会加大。要稳定国产油料生产,把国产大豆产量稳定在1600万吨,油菜籽稳定在1100万吨。相比之下,大豆的生产潜力不太大,油菜籽的空间大点,如可以利用冬闲田扩种,降低成本;应适度提高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建议一方面要科技创新,提高油料单产;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充分挖掘冬闲田潜力。保持国内大豆、油菜籽的基本供给水平,是稳定国内油料价格的战略举措。

  第二,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之所以国内油脂加工企业不愿意用国产油料,除了价格外,主要是如油菜籽收购是集中上市,农民不会储备,企业要冒很大风险集中收购,而加工出的植物油则是常年上市,销售价格可能高,也可能低。因此,根据国际经验,要通过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措施化解风险。为此,要及时推出新的期货品种,如花生油、棉籽油以及粕类等相应配套品种。建立相应的完善、系统的国产油料产业稳定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三,进口多元化,降低对单一油种的依赖度。国内植物油自给率只有37%,63%依靠进口。在进口战略上要实施多元化战略,优化结构,确保行业整体利益。我国进口主要集中在大豆,应该说最近10年来,全球大豆增加的部分,都是用于满足中国大豆增加的需求。去年与10年前相比,我国进口量增加3400万吨,而10年间全球出口增加了4000多万吨,基本相当于中国的增加量。但是,集中度越高,风险就越大,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有可能直接冲击国内市场。如果今后对进口油料品种结构进行优化,就可以分散风险。现在进口的大豆和棕榈油份额较重,应增加其他油料的进口,降低对单一油种的依赖度,这是稳定市场的战略措施。

  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全球进口供应链。如何保护我们在全球市场的合理利益?按照日本等国家的经验,要鼓励企业到国外发展,通过建立仓储、物流、港口以及船运、国际贸易等,建立油脂油料全球进口供应链,确保持续稳定的供给,促进形成公平、合理、稳定的全球市场。

  第五,扶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这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国内企业已经经历了两次洗牌重组,但距参与全球竞争还非常遥远。应加快培育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

  第六,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调控的直接指向是稳定国内市场,确保有效供给。应建立和完善储备体系,增强终端产品市场调控能力。

  第七,强化需求管理,倡导亚洲生活方式,推行健康的油脂消费理念。要学习和弘扬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油脂油料消费模式,人均年消费20~30公斤就可以了。根据中国的消费传统,每人每天半两油就够了,现在看已经超过了这个标准。要谨防我们消费模式的欧美化倾向,加强需求管理,形成健康消费理念,提倡控制油脂摄入量,全面取缔散装油,推出反式脂肪酸标准,促进食品安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