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频陷“安全门” 洋快餐引发诚信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5 08:14 来源: 粮油市场报

  见习记者:周营莉

  提要:一连串的洋快餐“安全门”事件,折射的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者盲目的崇洋媚外情绪,更是对背后监管主动性不强、消费者维权难和第三方独立机构检测缺失的拷问。

   继肯德基豆浆非现磨,麦当劳汉堡面包暴晒之后,媒体又爆出:在肯德基的后厨里,用于炸鸡的油4天才彻底更换一次,期间每晚把油渣滤掉后第二天继续用;鸡在水里简单过一遍还滴着血水就直接裹面了,用于洗鸡的水都浑浊了也无人更换;用餐高峰时,按照规定应该炸7分钟的鸡翅不到4分钟就被捞出来。

  据几位在肯德基做过兼职的内部人员透露,对于汉堡,原味鸡等肉类品种,本应过了一定时间就不再售卖,但工作人员常是把日期更改之后继续卖给顾客。

  洋快餐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最近,洋快餐“安全门”事件层出不穷。半个月前,广东一家肯德基门店外堆放着几箱豆浆粉原料的图片,在微博(http://weibo.com)上迅速“蹿红”引起热议,“街边的豆浆还是煮的呢,那么贵的豆浆竟然是豆浆粉!”有媒体爆出肯德基所使用豆浆粉每杯成本仅为7毛钱。

  其实,有关洋快餐存在安全问题且欺瞒消费者的新闻并不新鲜。

  早在2006年,国外检测机构不断发现诸如世界最大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等销售的食品存在安全问题,不时引发关注,尽管洋快餐企业一再声称销售的食品安全,但其时就连卫生等监管部门都不清楚洋快餐到底使用什么油、食品对人体健康到底有无害处。

  从最初麦当劳出售薯条受到国外检测机构质疑,到“麦乐鸡”、“滤油粉”,再到如今接连发生的“豆浆非现磨”、“汉堡面包暴晒”,媒体也从最初的提醒到如今的监督曝光。可是,食品安全监管却始终无动于衷,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先国外、后国内”被动监管俨然已成“洋品牌”食品安全事件监督的“固定程式”,监管部门的行动总是滞后于媒体,使得洋快餐在食品安全一事上愈发胆大妄为。

  在此情况下,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屡有报道,比如麦当劳产品“麦乐鸡”被外媒爆出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这种用于化妆品及泥胶的化学物质,让消费者心有疑虑,但是麦当劳表示,这种化学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消费者可安心食用。

  消费者“进退维谷”

  前不久,网友“匿名人士71224”在猫扑网发帖称,在麦当劳密云鼓楼餐厅门口看到堆放着一箱箱的货物,装的都是包着保鲜膜的汉堡原料面包。到上午10点多,这些面包还在路边晒着,保鲜膜里已布满水汽;有的保鲜膜还被撕开了,面包直接裸露在外。该网友同时配发图片进行说明,并笑称,“是晒热了直接做汉堡不用加热了,还是晒晒更健康啊?”

  网友对洋快餐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该帖发出不到两天,已有10万多的点击率。对于频频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门”,网友们也已渐渐失去信心,留下“晒晒不发霉”、“果断不能吃”、“紫外线杀菌啊”之类调侃的评论。

  无数网友在网络上疾呼:肯德基,你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更有网友调侃:还好炸油条的油不是地沟油。

  目前在上海市长宁区工作的白领小马在接受粮油市场报记者采访时,调侃说:“去肯德基干啥?吃坏身体还得自己负责。”据他介绍,他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长宁区定西路上的一家肯德基,相对之前的消费火爆状态,肯德基“安全门”事件后,消费者明显少了很多。

  “不能光顾嘴巴快活,还是命重要。”目前在郑州市经三路居住的杨先生这样告诉记者,他表示平常都不怎么去肯德基,肯德基“安全门”事件之后就更不会选择去了。

  在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情况下,部分消费者面对洋快餐的安全问题时存在消极心态,在郑州市花园路上班的白领老汪在接受粮油市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像这种事情,我觉得,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就像早上吃早点,你明知道他们的油条,包子不怎么卫生,你还是照样去吃。”

  刚毕业的小胡则表示:“都已经百炼成钢了,还怕这?只能尽量自己做饭吃,外面吃啥都不安全。”

  在郑州火车站附近的肯德基,记者看到肯德基的生意依然火爆如初。正在肯德基就餐的唐同学告诉记者:“现在吃什么都不安全,并且火车站也没别的地方可去,其他的餐馆更加不安全。”

  就读于郑州大学的小宋也向记者表示:“周六那天,我和同学在火车站附近吃的肯德基,生意火爆的不得了,都没有位置坐。”对于目前的肯德基事件,他表示早已知晓此事,但现在吃什么都不安全,也没有办法。

  “洋快餐情结”的破灭

  1987年11月12日,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紧随其后,麦当劳也于1990年在深圳开设了其在中国的首家餐厅。

  自此,洋快餐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遍地开花”。

  洋快餐带给中国消费者的,不仅是口味上的不同,还有饮食文化、管理模式,用餐观念等的改变。

  在不少国人眼中,洋快餐就代表着时尚、卫生、享受。

  不可否认的是,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洋快餐在一个方寸之地打造出来的整洁环境。在那里,看不到油条铺子里沾满油垢的桌椅板凳,看不到拉面馆中脏兮兮的碗筷,并且每一个洋快餐店都配备了高标准的卫生间,让人感到十分方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洋快餐情结”被保持了下来。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去肯德基等洋快餐吃饭,并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似乎更是一种享受,甚至在西餐还不是特别普及的时候,在很多人看来,肯德基、麦当劳就代表了西餐。久而久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就形成了一种“洋快餐情结”。

  若非食客屡屡较真、洋快餐内部工作人员出于良知道出内情、媒体的穷追不舍,以及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挑动民众反感情绪,洋快餐的安全问题或将继续被忽视,只在某个时间段通过媒体偶尔发酵。显然,洋快餐的安全问题不能总由媒体曝光,毕竟,并非每一个食客都能如此较真,也并非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出于良知道出内情。

  一连串的洋快餐“安全门”事件,折射的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者盲目的崇洋媚外情绪,更是对背后监管主动性不强、消费者维权难和第三方独立机构检测缺失的拷问。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应提高警惕,加强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洋快餐安全问题,完善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用更专业的手段遏制洋快餐制造问题食品的冲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