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繁荣背后现隐忧 记者观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05:56 来源: 金融时报李岚
伴随着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资金规模的急剧膨胀,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经历了巨大转变,逐渐由单纯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渠道的简单“一对一”运作演变为以主动管理为特点的“资产池”模式。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池”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严格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记者李岚以揽储为目的的银行理财产品“大战”最近开始降温———
由于有消息称银监会将控制商业银行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期限在一周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可能将被叫停,近期一周内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已经在逐步减少,而且预期收益率也出现下降。
最新数据显示,8月11日至17日一周,共17家银行发行了252只理财产品,较上周增加了37只。其中,组合投资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高达六成。值得注意的是,一周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只有15只,预期年收益率最高的也只有3.6%,与之前动辄5%以上的预期收益有了较大的回落。
据了解,超短期理财产品一般具有预期收益高、流动性好的特点,在月末、季末或者节假日推出,既能满足一些手中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同时又可满足银行揽储的需求,因而备受商业银行青睐。然而,为争夺存款资源,尤其是为了在月末季末冲时点,一些银行大量发行的超短期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往往需要动用其他的收益来源来兑付客户的收益,正是这种恶性竞争态势的日益明显引发了监管层担忧。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资金规模的急剧膨胀,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经历了巨大转变,逐渐由单纯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渠道的简单“一对一”运作演变为以主动管理为特点的“资产池”模式。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池”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严格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理财创新:大银行成主力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产品中心统计,201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902款理财产品,超过2010年全年发行量的80%,累计募集资金8.5万亿元。这一金额不仅远高于同期基金、券商和阳光私募2151亿元的发行量,甚至还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约4.2万亿元的累计新增贷款。
其中,五大国有控股银行表现突出,理财产品发售动力最高的是交通银行,中行和工行分列第2位和第4位;市场规模最大的是农行,建行、中行排在第3、4位;从收益能力、风险水平、多样化程度等方面的综合排名考量,则交行、中行、农行位居前三甲。
在产品创新方面,大型银行也是可圈可点。其中,工行推出的“期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和农行发行的一款双挂钩类理财产品“‘金钥匙·如意’汇率挂钩2011年第51期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理财专家称,工行推出的这款以白酒为投资对象的理财产品,其实质是将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符合了“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而农行上述产品的最大特色是,标的资产同时挂钩澳元兑美元兑日元汇率,并采用双区间触发结构;而三个月的期限设计则符合目前产品短期化的流行趋势。
除产品创新外,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创新开始探路“银期合作”模式。由于股市、楼市投资机会减少,去年上市的股指期货成了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新目标。加之“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即将推出,期货公司从事理财顾问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在此背景下,各商业银行与期货公司合作模式渐起,策划并陆续推出了股指期货套利类理财产品。专家分析,由于“银期合作”类可以归到私募产品或高端私人银行产品,而目前财富管理市场中的中高端客户对于此类产品的需求很大,因而此种合作模式市场前景广阔。
据了解,在当前资产规模增长受限、流动性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往往将债券、贷款、票据等打包成理财产品,通过压缩表内资产以获取业务发展空间和流动性支持。这种“资产池”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主流的资产管理模式,并在优化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以及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繁荣背后:问题不容忽视
应该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在今年上半年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速度。然而,业内专家指出,繁荣的背后仍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运用理财开展委托贷款,预期收益率高企、存在恶性竞争倾向,通过建立“资产池”获取期限错配利差,购买他行或本行理财产品逃避监管指标等。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发售“资产池”理财产品3200余款,占银行理财市场份额的近40%。而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专项调研组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商业银行均会在“资产池”中配置一定信贷资产。其中,一些稳健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池”中信贷资产的配置比例约为10%,而某些相对激进的商业银行可达到60%至70%。这些信贷资产或为新增贷款或为存量贷款,其中也不乏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揽存吸储,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尤其超短期7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今年6月份飙升,甚至超过了1年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业内人士称,正是凭借滚动发行、动态管理以及信息透明度低等特点,“资产池”理财产品演变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吸纳工具和资产负债调节工具。
据悉,“资产池”理财产品通常采用滚动发售、集合运作的资金募集方式。为保证理财资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银行往往会连续发售理财产品和到期续发理财产品,这样,理财产品在募集期或到期后可以形成短期存款沉淀,从而形成持续不断的现金流,有助于缓解银行的存贷比考核压力。
特别是,在负利率、股市低迷和楼市限购的背景下,收益较高且稳定的理财产品无疑成为市场的新宠。然而,理财产品市场利率竞争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在“保市场”和“增利润”之间陷入两难。收益率越高越意味着银行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策略,进而导致投资风险增大。
为了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规范治理,今年6月末,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尔后,7月5日又下发了一份针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规范的会议纪要,要求银行对包括理财“资产池”中涉及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利的票据以及高息揽存等在内的违规行为进行自查整改。
应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池”理财业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健康合理的发展对国内理财业务的创新,以及财富管理行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应搭建理财产品风险“防火墙”,真正做到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的风险隔离,促使理财产品真正成为银行通过风险与收益的转移方式来改变自身经营模式及分散风险的规范举措;另一方面,构建“资产池”理财业务的系统性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法律制度约束,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