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区崛起密码:看不见的资本之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08:2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本报记者 孙小林 上海报道
尚德的成功让无锡名噪天下,如今物联网又让无锡再领风骚。
这里是中国物联网大本营,是中国光伏产业核心区,又是中国集成电路的主导区,这就是江苏省无锡新区。这个近年来红遍中国的紧邻太湖的开发区的背后是一个看不见的资本之手的推动。
“初创期当保姆、成长期当导师、成熟期当保安”,无锡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高圣华谈及企业融资时的政府责任时如是说,这意味着从橱窗期到成熟期,各类融资渠道都已基本覆盖。在当地,从股权投资基金、VC\PE、科技银行、债权投资、政府引导资金、创投、知识产权融资、产权质押融资等面面俱到,且规模庞大。
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作用被严格限定在建设平台,引导外界资本领域,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这直接带动了一大批社会资本的进入。
政府直接出资模式再升级
如果说光伏产业巨头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当时落户无锡新区时是当地政府和国企出资帮助了这家企业,那么在如今的新区,这种模式已经被运作得更为成熟。
以当地鼓励的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对于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项目,管委会按不高于企业注册资本的10%跟进投资,而且不行使表决权,不参与分红”。
这就确保了政府层面的投资是“不趋利”的,只要对产业有利就跟进,这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新兴产业的发展。
比如,天脉聚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就以股权质押获得投资,其负责人黄烈说,当时无锡找他的时候,就表示能够提供他需要的硬件、软件,“包括资金”。
于是,这家企业2008年坚定地来到无锡新区,到了2009年,企业的现金流直线下滑,此时,无锡新区提出可以“用企业的股权来做质押”。
事实上,股权质押在上海等发达地已经开展,并非无锡新区独创,但不为外界所知的是,彼时的天脉仍然是一个轻资产的智力型公司,“除了几个脑袋什么都没有”。
这和施正荣刚刚到无锡时基本差不多,当时施也是除了专利,其他几乎一无所有。
但即使如此,由于政府、资本等各界看好其产品的前景,股权质押融资顺利开展,如今,天脉已经拿到第三批融资了。
正如当地鼓励集成电路产业一样,政府介入的股权往往都适时而退,不存在与企业争利的现象。
与施正荣创办尚德时政府直接出资不同的是,当地政府已经利用股权质押等手段来进一步丰富直接出资的模式。
政府搭台:社会资本唱戏
相对于政府直接出资,无锡新区试图打造更多的融资渠道,其中,股权投资基金PE、VC等公司已经在无锡落地生根结果了。
事实上,按无锡整个城市2008年前的方案,基本上一个开发区有一个风投就足够,但随后整个无锡市都根据市场调整了方案,大力引进新兴投融资公司。
无锡新区党工委书记许刚就表示,“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现已有股权投资基金24只,管理公司8家,基金规模90亿元。”
不仅如此,无锡新区已经形成集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中介服务、产品创新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对于一个面积只有220平方公里的新区而言,如此之多的融资渠道并不多见。
8月19日,一个从事微电子的无锡新区企业家告诉本报记者,“在这里,找到钱不难,关键是
你得有好项目,好点子”。
这位企业家从日本主动归国,他说在无锡新区,一旦你企业成长起来之后,“主要任务就更加是选投资人了”。
企业融资没有阶段性
不少地区认为只有孵化阶段的企业最缺资金,因此将重心放在该阶段,事实上,企业进入成长期也是特别需要资金。
在无锡新区,从企业出生到企业成长,到成熟,一整套对应的融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比如,若是一家起步阶段的公司,且符合无锡市“530”计划,将提供100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不低于300万元的风险投资资金和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等。
在无锡新区,聚集的创投资金规模已从2000年的8000万元“裂变”至89亿元,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投于初创期企业。
进入发展成长期,企业同样会获得不同的融资,比如,无锡新区就成立了江苏省首家科技银行,贷款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已经进入发展期的企业。
一旦进入成熟期,银行追着企业,贷款一般问题不大,但在当地,由于大部分企业是科技型企业,政府则力图培育企业上市。
无锡新区上市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确定的上市后备企业有100多家,覆盖IC设计、软件、文化创意、物联网等领域。
据本报了解,目前整个无锡新区已经有13家企业与当地管委会签订拟上市企业合作备忘录,且已有23家企业启动股改,2011年还有4家企业有望登陆资本市场。
而针对这些拟上市企业,诸如土地出让等优惠措施不断,从孵化器到成熟期,这个新区的融资渠道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不过,也有人有不同看法,认为当地投资的部分企业风险较大,创新型科技企业不可能每个都成为“尚德”,政府应注重风险,而第一步就是在投融资方面注重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