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胡德平:民企新政策应量体裁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08:3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日前开幕的第八届南国书香节上,中共中央前总书记胡耀邦之子、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德平带来了新作《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19日,他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与父亲胡耀邦相貌神似的胡德平,思维敏捷,语速较快。他侃侃谈起党建,谈起自己一直关心的民营企业总量。采访中,他不时提及父亲,可见父亲对他影响之深。

  这天恰恰是前苏联解体20周年之日,在谈到苏共解体带给我们的借鉴时,他说教训之一就是千万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对党的建设要加强监督。

  【谈党建】

  南方日报: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而今天(指19日)也恰恰是苏联解体20周年之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胡德平:这个问题很重要,很有现实作用。我们应不应该以苏共为戒?中国共产党所走的道路虽然不同于苏联,但都是共产党执政,在某些方面也走了与其相似的道路,我们应该把苏联解体作为借鉴和教训,成为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内容。

  南方日报:您认为,苏联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什么?

  胡德平:最主要是苏共严重脱离了人民,和人民的利益相悖,所以最后导致了党的性质变化。

  其实,早在苏共十九大,斯大林就引用希腊神话里大地之子安泰的故事,安泰身体一接触到大地就能吸取大地的力量,而一离开就会死去,借此阐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可惜的是,他说是说,做是做。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不光要讲,还要落实和监督。

  给民企量体裁衣的政策

  【谈私企】

  南方日报:您对民营企业的呵护之心是一以贯之的。广东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要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您觉得关键是解决什么问题?

  胡德平:民营企业目前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第一是融资非常困难;第二是成本上升,包括人力成本、工资和原材料的上升;第三是需要更加有序的经济秩序,这涉及到法律的秩序、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等。

  南方日报:现在有一个现象:许多民企老板赚了钱,就向外国移民、置业,是否欠缺安全感?

  胡德平:民营企业在GDP、税收、就业方面的贡献已占了半壁江山。很多民营企业家也表示还是在中国市场赚钱最容易。但是一考虑财产和人身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就选择移民海外。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发展的环境不利,它就会选择走。

  所以政府不能只关注垄断企业、国有企业,应对民营企业加以引导,量体裁衣地给新政策,这需要再解放思想。

  南方日报:相较于长三角、环渤海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广东民营企业应该怎么走出自己的道路?

  胡德平:在广东的下一步发展中,民营企业将发挥更大的重要作用。中国现在潜在的商机比国外更大。我认为,两头在外的企业应该转向国内市场、转向内需、转向实体经济及珠三角以外的地方。

  中国和韩国、新加坡、日本都不一样,我们人口多,内需市场大,我们应当与那些国家和地区来个反弹琵琶。

  南方日报:现在在广东投资的港台企业非常想要政策,能让它们扩大内销的份额。老板们觉得中国内地的市场才是真正的有潜力。

  胡德平:广东的老板应该多听听台企的看法,充分认识内需的重要性。

  对广东当初改革很有信心

  【谈父亲】

  南方日报:您父亲对广东有什么样的评价?

  胡德平:我父亲在1980年、1983年、1984年、1986年至少4次来到广东,珠三角、粤西、粤北等地都去过。

  改革开放初期,父亲和中央的同志就认为,中央对广东、福建必须要有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尤其是在经济上,对财政和外汇收入实行定额包干,即一定5年不变,每年财政上缴12亿元,其余增收的部分留给地方。

  上世纪80年代,父亲视察了珠三角若干县后,对这种发展的前景很有信心。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父亲去深圳视察,专门写下“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题字。父亲对深圳蛇口人事制度改革尤其赞赏,特别寄语工业区创办者袁庚:不是把内地制度搬过来,不是跟着内地人事制度去搞点改革,而是要完全在白纸上进行创新。

  南方日报:您父亲曾表示,改革开放的初衷是藏富于民,富民为先。您觉得这个初衷现在实现了吗?

  胡德平: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老百姓的人均收入与GDP增长仍有很大落差。

  早在1975年,父亲到中科院演讲的时候就大讲商品粮,他当时就指出,要让更多的商品粮入城,既能让城市人买到更多的粮食,也可以为农民增收。

  文革结束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报道全国首富县玛多县。1981年,我父亲在某次会议上遇到了青海来的干部,就问“为什么玛多县能成为全国首富”,当地干部告诉他,玛多全县只有6000多人,牲口却有73万头。父亲当时就问:这73万头牲口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是多少?商品率有多高?他认为,如果只是存栏数高就并不代表富裕。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父亲就主张老百姓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富裕,强调进行市场的商品交换;同时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既要讲生产力,也要考虑生产率。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