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条条大路通慈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3 00:35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赵民望

  一张乍看起来有点刺眼的图片,可能成为慈善事业全民普及运动的接力棒。不论当事人旁观者的体验感受,最直接的效果是:公民社会的成长已然成为事实,慈善事业没有因为官办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停摆,慈善海洋汇聚着来自民间的涓涓细流。

  慈善家李春平日前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向一位患病少女捐赠了30万元现金。捐赠没有非议,此后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溅起了火花——照片上,受赠者杨柳带着口罩躺在病床上,床边则堆着一捆捆百元大钞。

  一次普通的爱心传递过程,被人民币放大了,这一画面与陈光标曾经站在一堵人民币墙前的留影一样,都是高调行善的最好解释。只不过,这一次是受赠者与人民币“合影”。同时,这张照片还生产了一个慈善新概念——“炫慈善”。

  就此,反感者也有之。一种看法是:慈善家既然行善,就不应该使慈善行为因此变味。有意思的是,一项针对网民的调查显示,近八成网友支持这样的“炫慈善”。多数网友认为,慈善是为了让需要受助者得到及时的帮助,形式是次要的,不必对慈善行为的细节求全责备。

  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要知道,慈善是社会群体自我救济的一种方式,约定俗成的种种行为规范里,并没有给行善制定标准规则。因此,李春平并没有以与所赠人民币合影留念作为行善的前置条件,他的爱心不容置疑;更何况人民币合影照并非李春平安排,实际上是记者事后“摆拍”,受赠者杨柳也没有认为自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是,捐赠者与受赠者两厢情愿,旁观者的感受无需放大。而且,就效果而言,如此“炫慈善”与郭美美炫她的玛莎拉蒂肯定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总之,杨柳得到了一笔善款,她是受益者,这才是最重要的结果。事实上,非常值得关注的恰恰不是这张照片,而是照片背后的中国慈善事业现状。

  首先,“高调”慈善或“炫慈善”的出现,无不表明中国慈善事业有了良好的生长土壤。尤其是来自民间的力量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中华民族“富帮穷”的传统美德,乐善好施的环境仍然需要示范效应带动。

  其次,中国的慈善公益机构显然难以满足慈善爱心的旺盛生长需求,特别是红十字会等慈善公益机构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一再验证公众的担忧的确存在。因此,一些有能力捐出更多财富的人,更愿意直接行善,他们的动机无须接受拷问。

  再次,公众如此宽容看待“炫慈善”,陈光标、李春平的行为也不偶然,社会对现有慈善公益机构的不信任显而易见。近来,我们又看到如此信息:有慈善机构向受捐者“打白条”,有受捐者人已病逝,而承诺的捐赠还没有到位。

  条条大路通罗马,慈善亦如此。一方面慈善公益机构急需反思并纠正体制、运行上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民间“炫慈善”行为的存在是合理的,只要不是本末倒置,那就不必求全责备,不过,希望行善者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

  或许,这将是慈善事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