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业务仍占四分之一营收 节能表情模糊 中节能 “大而不强”?王尔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3 09:2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王尔德北京报道
8月是上市公司中期财报季,启源装备(300140)财报的核心词为:进军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市场。而支撑其战略布局的缘由是,“公司大股东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是国资委下属的唯一一家节能环保公司。”
作为唯一一家主打“节能”的央企,中节能的身份显然给了启源装备一份信心,即“有望凭借自身在装备制造业内的技术优势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的支持,能够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有所斩获。”
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成为中国发展的主题词时,相关产业将迎来3万亿市场盛宴,一时引发了业界讨论:中国即将成为各路企业逐鹿之地。
显然,中节能也不想错过。在2011年年初召开的“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中节能提出了发展线路图,即2015年发展目标为,资产总额达200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利润总额达80亿元。
根据其官网介绍,中节能目前拥有全资控股公司172家,主要业务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新能源和清洁技术三大主业方向,是国内节能环保领域规模最大的产业投资集团和集成服务运营商。
对照这样的“体量”,中节能2015年的发展目标似乎平淡无奇。但对照其2010年的经营数据,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跨越式目标。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中节能的资产规模为5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47.58亿元和利润15.19亿元。这意味着2015年中节能要实现翻四番的增长。
对此,中节能董事长王小康曾公开表示,“我们有意制定这一用力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以激发大家的潜能。”但多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中节能面临政策利好,但要实现翻四番并不容易。
一位证券分析师对本报记者指出,对这家1988年成立、1999年改制的央企而言,尽管具有体制优势和政策利好,但导致业绩始终并不突出的障碍依然存在,如业务范围过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业务不突出、非主营的外贸业务占比过大等多种问题,所以其未来的高目标能否实现,还有待观察。
难以分羹央企合同能源业务?
大型央企均成立专门做集团内部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下属子公司
对很多人来说,中节能因为业务范围很广,而显得面容模糊。
中节能董事会秘书、法律顾问和新闻发言人张超对本报记者介绍,中节能的定位是围绕节能环保,从设计、投资、工程、运营和管理等全产业链开展业务,“把很多客户要求的节能环保的问题一揽子解决”,否则“如果只专注在一种技术,那么只能做到小而精”。
但这种追求广而全的定位也影响了其核心能力的提升。“在节能、新能源和环保三大领域,中节能基本上都有涉足,但要说出它在哪个领域非常强、非常突出,这很难。”前述证券分析师对本报表示。
在节能领域,中节能下辖的二级子公司主要有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和中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前者负责向政府部门、中节能内部和第三方客户提供节能类咨询,后者则为中节能向企业专门提供节能服务。
“在中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的规划中,国企客户的合同能源管理是其锁定的一块很大业务,但随着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宝钢、神华、华能、中广核等多家大型央企成立专门做集团内部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下属子公司,中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就受到很大影响。”一位接近中节环保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高层的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
对上述观点,张超回应说,“我认为,不少央企单干合同能源管理是基于他们自己的考虑,但不能夸大这件事对中节能的影响,合同能源管理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也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最终能占领多大市场份额,还是要看其技术服务能力。”
张超进一步指出,对中节能而言,其节能业务不仅包括节能服务和节能咨询,还包括新能源业务,“很多人不理解中节能为什么做新能源业务,但实际上很简单,除了提高能源效率,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也是节能的重要内容。”
鲜为人知的是,中节能的前身国家节能局,很早就开始关注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实验。早在1990年代初期,中节能就开始在广东尝试风力发电,并于90年代中后期与丹麦一家公司合作开发风机,但由于合作方被整合遂于2004年退出。
随后在2006年,中节能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风力发电。根据张超介绍,该公司每年装机量为1600兆瓦左右,截至目前累计装机量已居全国风力发电的前十位行列。
记者查阅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委员会编著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1》发现,到2010年中节能累积装机容量达804.5兆瓦,占据1.8%的市场份额,在全国位居第11,次于新天绿色能源、华润和京能,而高于中国风电、宁夏发电和三峡集团。
“与五大电力集团将发展风电作为发电配额补充的目的不同,中节能从起初就是将风电作为重点发展的主营业务,所以 2006年起,其风电业务即实现了盈利。”一位风电行业专家对本报介绍,“但与五大电力集团相比,中节能的资本金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风电规模的快速扩张。”
翻四番目标被指过高
环保业务起步比较早,但始终注重的是规模而非效益
中节能于2009年开始涉足太阳能业务。根据《中国节能环保集团2010年年度报告》,中节能已在建和签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1400兆瓦,其中发电60兆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1/4,是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运营商。
“尽管中节能的太阳能发电规模比较大,但由于光伏上网电价的不明确,其未来的业务增长也并不明晰。”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对本报表示。
在节能业务之外,中节能于2000年以后开始进军环保业务,其环保业务涵盖了水、大气和固体废弃物三种基本污染物的治理。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水务治理方面,其旗下的中节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累积处理能力达到541万吨,其处理能力居国内第三;在烟气治理方面,其旗下的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12个脱硫项目,冶金烧结脱硫市场占有率达到35%,冶金脱硫国内第一;在固废处理方面,其旗下的中国环境保护公司,日处理垃圾能力9050吨,日处理污泥能力1000吨,其处理能力居国内第三。
“中节能的环保业务虽然起步比较早,但始终注重的是规模而非效益。”一位民营环保集团的高管对本报指出,“它在资金和融资上具有优势,但在市场和技术上并无多少优势,至少它对同行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前述证券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表示:“中节能尽管身为央企,但并没有培育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业务,从其技术现状来看难以发现其具有爆发式增长的潜力,这一规划目标(2015年目标)有点过高。”
如何消减非主业“外贸”的比重?
努力做大的背后则是担心在下一轮的国企重组中被合并
在节能、新能源和环保三项主要业务之外,中节能还有一项让人意想不到的业务——外贸。
根据张超介绍,在2010年的营收结构中,节能和环保大约各占27.5%,新能源占20%左右,而外贸占到25%左右。
记者了解到,中节能从2000年开始介入贸易,其贸易业务主要由2004年成立的二级子公司天津国能投资有限公司承担,主要贸易产品为铁矿粉、生铁、钢坯和焦炭等,其中铁矿粉主要由中钢集团、中储集团代理进口,生铁、钢坯等产品主要从华北主要冶金企业采购,公司凭借较大的资金优势购进货物,并将其销售给天津钢管集团、天钢集团等下游客户,从中赚取差价。
有消息灵通人士指出,中节能涉足外贸业务,并将贸易公司设置在天津,主要与当年担任中节能投资公司总经理的杨新成有关,杨新成在2002年5月加入中节能之前曾经担任天津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天津市钢铁工业协会荣誉会长,“杨新成具有贸易资源,所以做贸易就显得轻车熟路”。
但张超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认为中节能之所以要“不务正业”,涉足外贸,主要是基于财务上的考虑,“因为节能环保类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但资金回报周期比较长,财务报表不好看,而做贸易可以赚取快钱,支撑主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贸易对中节能的财务贡献很大。根据中节能(2010年)第二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显示,2007年中国节能的业务收入为110.25亿元,其中贸易业务占比最大,达63.2%。
随着中节能逐步将战略调整到节能环保的主业上,其贸易规模也在逐步缩减,但截至2010年年底,该项业务仍占其利润总额的25%左右。这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明显不符合市场的逻辑,也从侧面说明其主营业务尚未进入快速增长期。
中节能的业务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成长轨迹有关。中节能的前身为1980年代初期国家计委成立的国家节能局,该局在1998年改为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代表国家负责安排使用重大节能措施专项资金和“全国节能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资金。
1994年,国家撤销专业投资公司,成立国家开发银行,考虑到节能环保产业的特殊性,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划归国家计委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在1999年,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变身为市场主体,先归由中央企业工委管理,于2003年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七年之后,中节能与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从1988年到1998年,中节能主要是承担国家政策职能的投资公司,接下来之后既承担国家政策职能,也做部分实业,但在成立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之后,则变为一个相对纯粹的产业集团。”张超对记者如此概括中节能角色的变迁。
“正因为经历着多种角色的变迁,所以中节能尚未从政策性公司转为真正的市场化公司,并未经历过真正的市场历练,这也是中节能虽然规模最大但市场影响力有限的原因。”前述民营环保企业高管对本报解释。
在他看来,中节能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市场企业的做法,“只图大而不管是否强”、“大而不强”是国有企业惯有的战略思维。
根据知情人士分析,中节能努力做大的背后则是担心在下一轮的国企重组中被合并,而国资委计划将目前的122家央企压缩到80-100家,那些资产规模比较小的央企很可能成为被合并对象。
“在中节能与新时代的联合重组中,新时代虽然利润率高但体量小,所以还是被并入到了中节能。”该知情人士分析,“所以中节能努力做大,做大了才能减少被合并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对中节能而言,节能环保虽然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在央企重组的大潮中并不能成为其救生圈,之前曾传国资委就曾考虑过将中节能并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2012年翻一番,2015年再翻一番的目标只是初定目标,我们还会反复论证,最终以正式规划为准。”张超对本报记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