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58基金公司总经理三年成绩单:20位规模缩水 28位跑赢均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8 23:51 来源: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岳永明

  172

  2011-8-29

  常能听到基金公司新总经理上任时作出这样的表态——“三年要盈利”、“三年要让规模翻番”,这些话,不是给基金持有人听的,而是他在向董事会表决心。

  如果公募基金行业都在向“规模”看齐,并不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也不是幸事,但“规模”,这个公认的关键词,的确主宰着目前基金行业的发展。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11年可谓“换届年”,密集离任的基金公司总经理们,大部分都是因为任期里没有达到董事会的目标辞职,而非连任。《投资者报》记者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有21位总经理任期将满,目前已有10位离职。在“换届年”里,我们以总经理三年任期为周期,从2008年年中到2011年年中,上证综从2736点最高涨至3478点,最低探至1667点,但三年过后,又回到了2762点,几乎与原点一致。

  从指数的涨跌看,这三年的任期里,基金公司高管要完成董事会的规模要求,挑战不小。《投资者报》统计了运作过三年的58家基金公司规模变化,其中20家的总经理上交给董事会的答卷都为负分。

  但让人更关心的是另外一组数据。

  此周期中,公募基金行业总资产上升了11.8%,跑赢这一行业均值的有28家基金公司,记者通过用这些公司旗下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三年期的业绩还原发现,它们75%的规模增长来自业绩的贡献。

  这意味着,有近一半的基金公司用数字证明了,即使在不好的股市行情里、即使在新基金产品难发的世道里、即使很多持有人对公募基金丧失了信心,专心致志通过业绩的提升为持有人赚钱的基金公司,从概率上是可以战胜把主要精力放在卖基金或发产品的同行。

  这一点,或许是基金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们一直努力寻找如何做大规模的正确答案。

  超三成交考卷为负分

  过去三年里,基金公司的规模分化较大,可喜的是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凭借业绩走强,规模走上了上坡路,但也不乏像博时等大公司却在走下坡路。

  《投资者报》数据显示,2008年中期到2011年中期的三年里,整个公募基金资产规模由2.09万亿上升到2.3万亿,上升了11.8%。然而,并不是每家基金公司资产规模都有11.8%的增幅。

  纳入统计样本的58家基金公司中,28家资产规模增幅超过11.8%,另外30家中,20家基金公司资产规模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

  若按相对增幅来看,增长最大的是摩根士丹利华鑫、华商、新华、金鹰、国联安和中欧,增幅均超过100%,其中摩根士丹利华鑫、华商、新华规模分别翻了4.7倍、3.8倍、3.6倍。

  负增长的20家分别是金元比联、泰信、宝盈、益民、天治、申万菱信、国海富兰克林、融通、招商、中邮创业、长信、诺德、长城、博时、光大保德信、华泰柏瑞、中海、景顺长城、上投摩根和华宝兴业。

  其中降幅最大的是金元比联,资产规模缩水76%,另外泰信、宝盈、益民、天治降幅在30%左右。这20家公司中近10家最近一年多更换了总经理。

  若按绝对量计算,有10家总规模增长超过100亿,分别为易方达、华商、银华、嘉实、广发、富国、长盛、中银、国投瑞银和建信,其中易方达和华商规模分别增长了318亿元、302亿元。

  总资产缩水超过50亿元的有6家,分别是博时、上投摩根、华宝兴业和景顺长城、长城、光大保德信,其中博时总资产规模下降220亿元。

  另从行业资产规模排名来看,变化最大的分别是华商、国联安和摩根士丹利华鑫。华商从45名上升到24名,后两者名次均提升了12名,目前分别排在第35名和43名。

  业绩对规模影响重大

  一直以来,资产规模增长都是基金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奋斗目标。过去三年里,28家资产规模大幅上升的公司,背后的主推动因素是什么?

  长期以来,基金行业一直存在以投资为主导的文化和以营销为主导的文化两大阵营。然而,在真正体现出持有人“用脚投票”的过去三年里,以投资业绩为主导的文化显然占了上风。

  业内在谈及业绩提升基金公司规模上,首先想到的是华商,华商盛世成长基金2009年、2010年分别以108%、37%的收益捕获投资者的心,使得该基金公司资产规模由78亿元上升至380亿元。

  这并不是个案。最近三年基金公司整体业绩前28名中,有75%规模增幅超过行业平均增幅,并大体呈现业绩越好,规模增长越大。

  过去三年,基金公司整体业绩前十名分别是金鹰、信诚、新华、华夏、嘉实、富国、兴业全球、银河、中银和诺安,它们中的七成资产规模涨幅超过行业增幅,算上受外部因素干扰的华夏和兴业全球,这一比列可上升至九成。

  华夏因股权变更近两年未发新产品,老基金也大部分暂停申购,就这样,其规模也增长了4%;兴业全球因重仓持有双汇股份,受“瘦肉精”事件影响,使得旗下涉及到该股的基金被恐慌性赎回近40亿元。

  业绩前十基金中,金鹰、新华、信诚、中银、富国、诺安、嘉实资产规模分别上涨了295%、367%、75%、58%、31%、22%、20%,大幅跑赢行业的整体增幅。

  另外,《投资者报》还统计发现,增幅较大的基金公司中,新发产品对规模贡献反倒不高,老基金业绩好带来的规模贡献较大。如摩根士丹利华鑫三年里规模由21亿元上升至119亿元,最近三年业绩增长达73%的大摩资源优势就贡献了28亿元,占净增份额的近三成,这期间其发行了5只新产品。

  再如华富,华富增强收益A份额和B份额最近三年的收益率均超过30%,该基金三年带来了22亿元的规模贡献,占该基金公司净增规模的六成,三年期间,其也发行了五只产品。

  业绩差、即便发再多产品规模依然下降的反面案例是博时和宝盈。博时三年期间共发14只产品,但由于整体业绩较差规模下降220亿元;宝盈三年期整体业绩为负值,虽然期间发行了4只新产品,但资产降幅近30%。

  产品创新是另一利器

  记者注意到,在市场跌宕的环境下,产品创新也赢得一些“粉丝”,这是除业绩之外的另一个增加规模的利器。

  典型如汇添富。三年中,汇添富规模上升了20%,行业排名也提前了5个名次。

  该公司发行的业内第一只医药基金、第一只跟踪上证综指的被动指数基金以及包装的“社会责任基金”三只基金几乎贡献了全部增长的规模,截至2011年中报,三只基金规模分别为36亿元、54亿元、54亿元。

  另外,国联安、中欧、万家、天弘旗下主动管理型偏股型基金三年业绩均排业内靠后位置,其规模贡献也主要来自于创新产品。

  对国联安规模贡献巨大的国联安双禧中证100分级基金贡献了50亿元份额,占净增规模的一半;同样的案例来自万家和天弘,万家添利分级基金和天弘添利分级分别为两公司贡献了超过50亿规模。

  中欧和浦银安盛也是靠发新产品取得规模提升的基金公司。

  中欧运作超过三年的偏股型基金只有一只,三年期业绩为-19%,这使得该基金资产规模由2008年年中的30亿元下降至14亿元,跌幅超过50%。

  然而,期间中欧发行的包括中欧鼎利分级在内的7只基金弥补了老基金的缩水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规模净增35亿元,使得整体规模由起初的30亿元上升至65亿元。

  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是该公司运作超过三年的唯一一只偏股型基金,三年业绩回报为9.5%,期间规模由14亿元下降至7亿元。这三年里,该基金公司发行了五只产品,但规模均在3亿元以下,因为基数小,资产规模比起初上升了26%,增长幅度只有4亿元,目前总规模为17亿元。

  这更进一步说明,没有业绩支撑,即使有渠道优势,长期来看,也很难转换成规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