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拐点论”下的券商众生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9 00:17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赵阳戈 唐强

  时势造人,在2006~2010年间,大起大落的市场印证了多少金口,又掀起了多少掩盖伪命题的浮华面纱。在此,《每日经济新闻》试图通过以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来呈现这5年间券商“拐点论”下的众生相。

  底部掘金篇

   在这个做多为主的市场里,最受关注的事莫过于底部掘金。国信证券分析师李世新在造纸行业底部时的坚决看多,让人印象深刻。最早于2006年7月24日,其便以一篇《拐点将至》率先提出造纸行业将在2007年初迎来久违的“拐点”。

   根据其研报,得出上述结论基于两点:一是通过对2007年全球需求量和投产量的测算,可得出浆价将于2007年起缓慢下跌;二是对比2006年前5个月与2004~2005年,两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数据,而判断出2007年国内竞争将趋于缓和。要知道,当时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10.6%,甚至低于行业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对上述两点叠加效果的认可,是李世新敢当首个“吃螃蟹者”的直接原因。

   打破沉闷需的是智慧,坚持己见更要勇气。在随后2006年8月14日和2007年1月12日,李世新又先后追了两篇坚决看拐点的报告,也由此引出了银河证券和国泰君安两位追随者分别于2006年11月8日和2007年5月11日的两份“拐点论”报告出炉。

   事实证明,李世新不但对了而且及时。根据造纸行业指数,自2007年初算起,约半年时间,整个行业就实现了翻番,成绩斐然。或许有人会说2007年有大行情做背景,李世新是沾了市场的光。但如果将时间拨回2006年7月,在不知晓行情将至的情况下,面对哀声一片的行业现状,试问有几人能够鼓足勇气高喊“拐点”?

   时至2008年,那是一个“熊”不见底的世界。当时钢铁行业的众分析师们在3月、7月、9月都曾出报告“猜测”大底的来临,但真正能够精准抓住“拐点”的还是在2008年10月6日推出“拐点论”的中信证券分析师周希增和李宏亮。

   2008年10月6日,两位分析师发表了一篇题为《寻找低估股,等待业绩拐点》的报告,认为从PB来看,当时的钢铁股估值已处于底部区域,且仅比历史最低估值高20%左右,已具有安全边际;另外,就业绩来说,两位分析师坚持认为钢铁行业最坏情况已经过去,业绩将现拐点。

   中信证券的这份报告是2008年里最后一份关于行业的“拐点论”,发表时间也最接近底部。在该报告发出之后1个月,钢铁行业终于在2008年11月4日见底,并随后拉开了上升序幕,上升过程甚至持续到2009年8月份,累计涨幅超过150%。

  顶部逃生篇

   如果要论逃顶本领,以2007年大牛市末期这个时间段来做观察再合适不过了。

   众所周知,牛市的末期也是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当大盘一举冲上6000点时,有多少人看到了万点?又有多少人能够逆众去揭示风险?华泰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张仲华做到了这一点。

   2007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 《2007年全国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秋季)报告》,提到对2007~2010年全年用电量、电力供应和需求等预测。当时有多家机构对电力行业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认为2008年电力行业机组利用小时数下降趋势将企稳并进入上升通道,行业由此迎来新的景气周期。但张仲华却不这么认为。

   同年11月15日,他发表题为《供需“拐点”尚不构成行业投资充分理由》的报告,在详细比对了近几年的数据后,他表示,虽然国家电网公司数据乐观,但未来机组利用小时数难以出现大幅回升,供需的变化并不足以形成行业的“拐点”。事后证明,电力行业果然复兴乏力,在短短反弹之后便迎来漫漫熊路,跌幅一度达60%。

   逆市预警的还有信达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邢海芝。

   同样是在2007年的12月14日,其对汽车行业紧急发布《汽车行业拐点或现——淡化行业、深挖个股》的报告,当中不乏担忧地指出,2008年汽车行业将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增速约为18%,低于2007年的25%,并且成本压力也将会逐步体现,盈利能力趋缓。

   值得注意的是,信达证券的这份研报是汽车行业5年间的首份 “拐点论”,事后证明,在报告面世之后,汽车行业也确实开始走下坡路,而排在该券商表示可重点关注公司之首的一汽夏利(000927,收盘价8.39元)还真不负其望,强力反弹了30%的空间才步入沉沦。

   当然,要论“拐点”,颇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行业也不得不提。自2009年末起,本来欣欣向荣的房地产行业,开始遭遇历史上最为严厉的调控政策。政策出台之初,很多人不相信这会对热得烫手的房地产行业有多大影响,基本还期待着房地产板块在调控中的报复性上涨。然而,最终政策的不断加码才使许多投资者大梦初醒。

   在这段历史之中,是谁最为敏感地先嗅到风险的气味呢?答案是光大证券的赵强、翁非玉和国都证券的邹文军、周红军。因为上述两家券商于2009年12月22日同一天发出预警信号,一起下调了对行业的评级。

  最不靠谱篇

   不得不提,有一部分研报的结论现在看来是“精准逃底”又或是“高位买套”。也因此,其成为最不靠谱的“拐点论”。

   统计煤炭行业时,一份2008年10月13日发表的“拐点论”立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要知道,从煤炭行业指数来看,贯穿2009年大半年的煤炭行情,其启动点正是2008年11月初,仅相隔不到半月洞悉先机,难道真有如此神奇?

   充满期待,记者点开了中金公司分析师韩永这份题为 《煤炭行业拐点渐现》的报告,然而在字里行间中,却并没有想象的铿锵激昂的文字,而仅仅是一篇好坏都说,中规中矩的“范文”。

   根据该报告描述,虽然其承认了当时的股价已经反映了市场对煤炭行业的悲观预期,但其中仍然不免担忧地表示“无行业趋势向下,煤炭板块难有大的投资机会”,以及“在宏观经济见顶回落之后,煤炭等能源板块往往难有大的投资机会”,如此看来,在行情来临之际犹豫不决,该分析师已然错过了介入的最佳位置。在此报告后,中金公司似乎并没有其他的“拐点论”以更新自己的说法,甚为遗憾。

   另一个判断离谱的是银河证券分析师董俊峰在2008年1月1日元旦佳节推出的《啤酒行业:巨变拐点在2008年》。

   在该报告中,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啤酒行业将在2008年出现巨变拐点,迎来“全面上行”,2008年也能够彻底打破投资者思维的惯性。理由除了啤酒产品会提价,还外加啤酒消费群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全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持续提高。

   理由似乎充分。由于没有啤酒行业的单个指数,记者逐将报告中推荐的青岛啤酒 (600600,收盘价36.20元)、燕京啤酒(000729,收盘价17.23元)和重庆啤酒(600132,收盘价71.19元)等重点公司翻出比对后发现,市场给出的结论却是“全面下行”。

   “最具长期投资价值A股上市公司”,这是董俊峰在2008年1月1日对青岛啤酒的评价,对青岛啤酒的看好充盈在报告的字里行间,而他看到的目标价是51.6元,当时青岛啤酒的收盘价是38.33元。

   但从盘面上看,青岛啤酒在该份报告后最多于1月4日上冲到41.87元的位置,便掉头向下,且毫无回头之意,绵绵下跌持续了8个多月,直到2008年9月24日,青岛啤酒的股价已跌到13.81元,大幅缩水了67.02%。截至昨日,该股票的收盘价也仍在36元附近徘徊,51.6元的目标价位,仍是一种奢望。

   诸如此类的还有在2008年8月份才后知后觉喊出 “向下拐点将出”的民族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赵大晖;2008年10月当房地产行业就要迎来黎明的时候,依然维持空头思维的民生证券分析师王新亮;以及在2007年12月因预计2008年业绩将出现幅度为90%以上的跳跃式增长而喊出“浆之拐点,纸之盛宴”,但实际上只抓住了最后一波“追尾行情”的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