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央企为何频频挨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9 06:43 来源: 中国经济网赚钱了挨骂——“还不是靠垄断,赚得越多越与民争利”;亏损了也挨骂——“国有经济就是效率低下”。做慈善挨骂——“拿全民所有的钱为自己买声誉”;捐款少了也挨骂——“社会责任感哪儿去了”。搞房地产挨骂——“房价高都是央企惹的祸”;退出商品房参建保障房也挨骂——“财政补贴保障房的钱都被央企得了”……
央企频频挨骂,在一些人脑海中形成“央企一无是处”的印象。该如何客观看待央企?
央企挨骂,当然有部分企业自身的原因。中石化广东公司“天价酒”等事件,多因企业行为失当或违规、违法操作引起。央企社会关注度高,这些负面信息曝光后,肯定会引起公众不满,并且容易因一家企业的过错累及央企整体。
央企挨骂,也有央企未能积极面对舆论的因素。央企普遍奉行“少说多做”,对一些有争议的说法、一些片面的观点,比如“红利”问题,长期不回应、不解释,却不曾想到这样会引来更多误解。这反映出央企不注重沟通、舆情应对能力薄弱的问题。
承认央企的不足,也不能不看到央企的贡献。单说社会责任这一方面,不论是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抗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事件中,央企都做到了一马当先、不谈条件,而且能在公众已不再关注时长期坚持。今年3月从利比亚撤侨,三大航派出航班80多架次。可以说,在许多“急难险重”的关节点,央企的确起到了“顶梁柱”作用。
历史地看央企的发展,更有必要。1949年,全国只有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那时的中国,就连一根最普通的铁钉也要依靠进口。第一块手表、第一台机床、第一个自动化电站……正是国有企业的探索,铺就新中国经济的基石,并在改革开放后承载起强国的梦想。央企不是一个孤立或静止的存在,现在评价央企,不能简单地撇开央企60多年的延革变迁,不应回避央企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人们也不应无视央企变革的努力。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越来越多的国企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改革之路,央企的市场竞争力更强、机制更灵活,现在央企80%的国有资产集中在上市公司,国资委还明确了今后央企整体上市的目标。央企当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在于央企本身,有的出于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但与此同时,央企的改革一直没有停下来,不论是对央企内部经营决策、财务管理、收入分配、薪酬管理等方面的改进,还是对有进有退的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及对央企红利如何更好惠及全民的安排,都在根据实际不断推进。这些改革,有的是企业自发,有的是出资人代表即国资委在进行,还有的是国家层面的整体部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国企的发展历程,改革肯定是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集中推进有时需要充分酝酿的,因此,不妨给央企改革一些时间和空间。
舆论对央企严苛,央企该怎么对待?恐怕不必抱怨,而将其理解为“爱之深、责之切”,央企毕竟占有大量资源,公众对其肯定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及时检视不足、加以改进。反过来,社会各方或许也不必一提央企就骂,如果多想想央企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是不是多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更好? SourcePh">
(责任编辑:佟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