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9 08:13 来源: 经济日报上图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大型喷灌机作业现场。
左图 河南省新郑市水利部门推广的机井智能控制器。村民只需使用已充值的磁卡,在控制器前轻轻晃动即可启动作业。
水利部供图
对话人——
李国英:水利部副部长
吴忠华:河南省新郑市委书记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
策划人——
李 力:本报农村新闻部副主任
话题之一
有收无收在于水
李国英:农谚说“,收多收少在于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我国既是农业大国,也是水利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必须看到,迄今为止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都特别强调要大兴农田水利,明确提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排体系;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等等。
吴忠华:听您详细解读中央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作为基层干部我倍感鼓舞,中央的决策为我们下一步的水利建设提供了政策性的保障,为我们基层大兴水利撑了腰、做了主。
我们新郑市地处中原腹地,耕地面积74万亩,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的十分之一,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市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南调长江水,北引黄河水,西蓄天上水,东治洪涝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综合利用循环水,全社会厉行节约用水”的治水思路,把水利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来考虑,并且坚持两个“两手抓”,一手抓水利建设,一手抓水利管理;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在水利工作重点上,把村村通安全卫生的自来水、高效农业暨农用机井升级改造工程、水库除险加固暨生态水系建设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李国英:新郑市的思路很好。我们看到全国很多地区都已经出台了各自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号文件”和加强水利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文件,可以说,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发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为契机,全国范围内正在掀起新一轮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付华廷:刚才听李副部长讲一号文件的精神,我非常振奋!国家这么重视并加大投入修建农田水利设施,这是实实在在给农民腰包塞钱,让我们农民直接受益,这么好的事儿做梦都能笑醒。我们兴十四村是黑龙江省严重干旱的地区,用老话说是“沙包地、破皮黄,十年十旱不打粮”,有的年份年降雨量才140毫米。对我们农民来说,水就是命。
我们这几年的发展,就是沾了水利的光。国家给我们建了大喷灌设施,去年三伏天80多天没下雨,我们用大喷灌浇上7遍水,照样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超吨,马铃薯脱毒种薯最高亩产达到10285斤。要是没有大喷灌,我们就得绝产。
现在,我们全村节水喷灌覆盖面达到100%。一个妇女一按电钮,就可以浇两千亩地。我看这就是一项最好的民心工程。
李国英:我多次到兴十四村调研,农田水利设施在兴十四村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付书记的体会比较深刻,他们那里的自然降雨条件不好,如果没有喷灌,粮食产量很快就会掉下来。
农田水利设施为什么受农民群众欢迎?就拿喷灌设施来说,在兴十四村这一带,如果没有喷灌,即便是好年景,一亩玉米也就收六七百斤,上了喷灌以后,一亩地能收两千斤,增产一千多斤,可增收一千多元,扣掉成本以后,净增收也有一千元。喷灌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省水,比大水漫灌至少节省50%以上的水。
付华廷:我们喷灌一亩地才6元钱,要是漫灌,一亩地得15元钱,你说这得省多少。
去年我们全村人均收入是32000多元,今年能超过5万元。好的农田设施真能让我们多打粮、多挣钱。
李国英:兴十四村是个典型的靠节水灌溉增收的例子,付书记的话听了真让人高兴。
还有一个好消息,为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国务院办公厅把文件要求的内容分解成88项具体任务。其中涉及农田水利的36项,水利部都已落实到有关司局,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内容和完成时间。今年的434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新增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60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都已全部落实下去,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都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照这样的规模和速度推进下去,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我们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会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有收无收在于水
话题之二
钱从哪里来?
李国英:水利的公益性很强,干水利,一定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我们初步计算,未来十年,要大规模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每年大约需要2000亿元,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必须解决钱的来源问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出三个方面的投入渠道,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基于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公共财政投入是其主要的投入渠道。这里面包括几种形式,比如“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延长水利基金征收年限并拓宽来源渠道”、“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水利建设”等。
吴忠华:我们县级地方政府,就如何保障水利建设的稳定投入,也在动脑筋、想措施。首先作为我们市本级的财政,就要加大投入。除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外,我们还决定将不少于5%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用于水利建设。
第二个,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区域集中,各尽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
第三个,公益性水利事业我们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对经营型的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采取市场的办法,融资解决。
李国英:从吴书记的介绍中,能够感受到,新郑市没有拘泥于中央一号文件规定的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他们还有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就是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不少于5%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是很重要、很有保障的一个投入渠道。
因为土地出让收益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没有那么多土地出让了,土地出让收益就会降下来,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会逐年增加,这是一项可持续的保障政策。
吴忠华:我们新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去年达到16.2亿元。实际上最近三年,我们市财政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每年都在2亿元左右,远远超过5%的比例,5%只是一个底线。有这个基数在,水利工程建设就有发言权。
李国英:我非常赞赏你们建立这种投入机制,这种模式值得各地借鉴!
付华廷:我们现在用上的大喷灌设备都是政府给投资的,但是相应的配电设施需要村里投入。发展农田水利,国家支持一块,集体投一块,村民摊一块。老百姓积极性也挺高,因为虽然投入一些钱,但赚回来的钱更多。
李国英:从总体来看,农田水利涉及面广,历史欠账多,现状投入水平相对农田水利建设实际需求仍严重不足。为有效解决农田水利的投入问题,水利部将采取以下措施争取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资金效益。一是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积极衔接,切实增加农田水利投入,增加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规模。二是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采取“民办公助”等办法,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的执行细则,督促各地用好用足“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等政策措施。四是建立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经营性较强、经济效益较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话题之三
建得起更要管得好
李国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年大计,资金投入有保障了,要使工程建得起,管得好,关键要让群众长受益,还必须创新组织方式。
水利部在创新组织方式上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鼓励省级开展竞争立项,公开竞争择优确定项目区。比如说搞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优先支持哪些县搞呢?有个竞争性意向问题,你要承诺你的配套政策、工程建设质量,还要有良性运行的工程管理机制做保障等,通过这样竞争性的立项方式,强化基层对工程建设质量保证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我们要求县级推广群众参与、政府群众互动的“遵循规划、民主议事、集中申报、竞争立项、以奖代补、强化管理”六步工作法,发挥两方面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农田水利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干、当做自己的家园来建。
三是推动项目区受益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全过程,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确保项目的透明公开和公平公正。
四是建立健全分类管理模式。对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等较大规模的工程,大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项制度。对分散的较小规模工程,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小型农田水利特点的建设管理制度,推行“民办公助”和“财政奖补”政策。
吴忠华:您谈到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很重要,我们在基层工作有切身的体会。在新郑市,我们要求水利工程建设必须把好“六关”:财政预算关、工程招投标关、质量监理关、资金拨付关、工程验收关、审计决算关。如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资金不仅不拨付而且还要重做,否则纳入不诚信施工单位,不允许在新郑市做工程。
付华廷:我体会就是要抓落实,农田水利设施要管住、管好,让它发挥最大效益。我们村里除了有一级资质的施工队伍,严格监理,村民还自己主动看着工程建设,少添一锹土也不行。同时,我们严格划分责任,喷灌的泵、线路、变压器等全和农民签合同,丢失、损坏要赔偿。
李国英:有了钱,要建工程,一定要建长期可持续利用的工程,各地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但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哪种方法有效就用哪种方法。对确保工程质量而言,无论采取多么严厉的措施都不过分。
吴忠华:我认为,构建相应的基层服务体系也很重要。
我们市在村组构建以“六护员”队伍为主体的“六护一站”管理体制,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为主,一岗多职、一员多能。护井渠、保井井通水;护道路、保路路畅通;护林木、保乡村绿化;护电力、保网网通电;护村庄、保村村整洁;护土地、保处处集约。实现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
李国英: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这是农村水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工程建完之后,如果基层的服务体系跟不上,水利工程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一个时期以来,基层农田水利不仅存在工程建设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存在工程管理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吴忠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具体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李国英:我们研究之后,认为至少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或把它概括为“三驾马车”。
“第一驾马车”是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或者叫基层水利站,它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主要承担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
“第二驾马车”是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组织起来,负责区域内的水量分配、水费收取、水事纠纷调解、水事秩序维护,同时负责末级渠系的建设与管护等。
“第三驾马车”是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在基层农田水利设施运行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比如专业设备提供、维修等等。
目前看,至少要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让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可能将来在“三驾马车”的框架下,还会有一些有益补充,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让农田水利工程在田间地头发挥出最大效益,让老百姓感到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