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渣打银行东半球研究总监关家明:未来3~5年香港人民币规模将超港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0 01:1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夏心愉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本月在香港公布了一系列深化内地和香港金融经贸等方面合作的新政措施,其中,允许香港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包括初期额度200亿的R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机制破冰,以及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等举措,引起了两地市场的振奋。

  关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多年的渣打银行东半球研究总监、亚洲区总经济师关家明日前就在港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等议题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关家明也是前任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经济师,专责经济及政策研究。

  港人投资内地有了“直通车”

  第一财经日报:你怎么看“允许在港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这样一个政策性的声音?

  关家明:这样一个政策性的声音,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本身以及对香港市场,都是很关键的。

  这一次的政策支持,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很可能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对香港或是海外市场而言,则打消了此前的顾虑。此前海外市场上曾有担忧,是否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得太快?对于人民币存款增速的放慢,市场曾忧心中央会有新的政策取向。李副总理的访港给了市场明确的信息。大家明白了,这条路是通的,而且会开放得更大。

  日报:在本次宣布的一系列新举措中,RQFII投资机制的破冰,以及将推出跨境ETF都比较抢眼。

  关家明:是的,香港人说,香港与内地双向开放的投资“早班直通车”开到香港了。在人民币离岸发展方面,过去一直是人民币流出渠道相对比较多,但回流渠道太少,香港人使用人民币的选择不多。此次RQFII的意义在于从香港打开了回流机制,港人投资内地股市有了“直通车”。虽然初期200亿的金额不大,但按此方向发展下去,前景会很乐观。

  但是事实上,港股ETF这班投资“小直通车”还是有点间接的。香港人希望以后可以出现真正意义的“直通车”,为香港证券市场输送血液。

  日报:如果作为一名在港个人投资者,你会看好新推出的RQFII吗?

  关家明:宏观来讲肯定看好。因为渣打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还是向好的;并且RQFII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投资渠道。

  但是具体来讲,作为花钱投资的人,还是要看A股的具体情况,甚至是个别股票的走势。虽然总体看好,但选择什么时候进场、什么时候退场才是投资赚钱的关键。

  日报:此前有专家担心人民币的回流可能引来“热钱”,你也有这样的担心吗?

  关家明:长期而言,需要警惕人民币回流机制下“热钱”的进入;但短期来看,这种担心属于过虑。

  首先,从规模来看,现有人民币在港存款总额为5000多亿元,相比内地市场的70多万亿存款总额来说是很小的数目;而200亿的RQFII规模,放在全国市场来看也很微小,要扰乱全国市场可能性极低;即使是规模最大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上半年经过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的金额也不过8000亿元,占全国贸易总额仅5%。因此出问题的机会很小。其次,从渠道来看,目前人民币所有回流机制的开放都是受到严格监管的,“热钱”问题基本可以控制。

  未来香港人民币业务大有可为

  日报:你之前曾表示“香港本地的金融市场已经发展到饱和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发展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对香港来说会有什么影响?

  关家明:香港本地的港币金融服务业已非常成熟,未来人民币金融业大有可为。

  目前在港人民币存款规模5000多亿,港币存款3万亿左右。但人民币真正发展不过是过去两年左右的事,即两年内从500亿扩大到5000亿,完成了9倍增长;只要以后保持这个速度,未来3~5年香港人民币规模将超港币。内地有70多万亿元人民币存款规模,只要其中10%流到海外,就已经是港币的两倍多了。

  当然有人说目前人民币有了回流机制,就会流回内地。但我们觉得正是因为“有进有出”,才能真正促进人民币流量。单就香港存款情况来看,其实目前港币和外币存款占比对半分,往后多加一个人民币完全是可以的。

  日报:随着人民币规模的扩大,以后会出现怎样的人民币金融市场?

  关家明:到那时,目前那些依靠港币规模而促成的金融市场,都会在人民币体系里出现,比如:股市、债市、银行间拆借市场、衍生品市场等;至于这些市场的大小,要看商业需求,当前主要是发展债市,往后主要是股市,还有外汇市场,包括现汇和远期、掉期市场。

  想象一下,3~5年之内,在香港将多一个有港币那么大规模的金融市场出现,这对业界和当地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

  资本账户或慢慢开放?

  日报:不少货币,比如美元、日元,都是当在岸市场和可兑换性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后才发展离岸市场的,从这个角度你怎么看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发展?

  关家明: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一开始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不急于搞离岸市场,而先发展可兑换性,第二种则与之相反。目前的人民币发展选择的是第二种,我们认为这也很有必要,就好比先耕种离岸“试验田”。在短期内,政策不希望把可兑换性大幅放宽,但并不因此耽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并在“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两个方面先行发挥国际化功能。这是人民币的一个有选择、有调控的发展模式。

  上一波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从2003年到2007年,大部分都是通过“经常账户”进行的。当前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大部分是通过贸易结算或是旅客消费带来的,虽然中间也发展过一些“点心债”;但最近一段,以及李副总理的讲话,意味着人民币的离岸发展也开始关注“资本账户”方面。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资本账户”不慢慢开放,人民币是难以完成储备货币的目标的。

  当然整个资本账户开放是有节奏有控制的,也要和在岸市场相配合。但在岸和离岸市场平行发展,难免会发生“差价”问题。

  日报:人民币在岸市场方面,大家都很关注利率市场化进程,你怎么看利率市场化问题?

  关家明:很难说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到底什么时候成熟,但如果要改革,首先要确保其不会妨碍,或有所促进当前整体的金融政策,比如说政策从紧,而利率市场化要大幅放宽贷款的话,那肯定行不通。

  其次,单搞人民币国际化和可兑换性,却没有内地利率市场化的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只可以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人民币内地的利率市场化,也是影响其国际化进程的一个因素。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