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十人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1 19:53 来源: 上海国资编者按
截至7月26日,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均公布了上半年本地生产总值(GDP)数据及同比增长情况。其中,上海增速低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9.6%的水平,为8.4%,在全国倒数第二。
上海已凸现发展中的“增长瓶颈”。如何走出这个瓶颈?出路只有一个,“调结构、促转型”。
在“调结构”的方面,不少人认为,上海要逐渐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将逐步被淘汰,或迁离上海,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但这是片面的看法。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绝不意味着不要制造业了,而是要淘汰一批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等已经不适合上海继续发展的产型,转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像大飞机这样的项目,上海不仅不会淘汰,而且十分欢迎。
传统产业也不是要全部赶出上海,而是要积极寻找机会,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创新,来进行产业自身的升级转化。只有如此,传统产业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与上海的经济环境相匹配,也才能符合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功能定位。
上海国资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属于传统产业,它们的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关系到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
在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的支持下,本刊特约请十位人士围绕上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一话题发表观点。他们当中既有来自一线的企业家,也有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政府官员,还有关注这一话题的学者和专家。期待他们的观点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传统产业可以转变成新兴产业
——访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乐景彭
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确保上海经济稳定转型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根基
文‖上海国资见习记者 刘晓翠
近日,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围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行了专项调研,研究认为,上海要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借此机会,《上海国资》记者与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乐景彭进行了一次对话。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
《上海国资》:上海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源地和历来的工业中心,具有强大的实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体系。面临“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您是如何看待并界定其传统产业的?
乐景彭:传统产业是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一般是指兴起时间较早、传统技术所占比重较大、以传统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产业。从生产要素密集度来看,传统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如轻工、纺织、钢铁、石化、机械、汽车、建材等,总体上都带有传统产业的特征。然而,“传统产业”并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通过创新、变革,传统产业可以转变成新兴产业、先进产业。在经济发展历史长河中,一切新兴产业都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演进衍生而来的,过去如此,今后依然如此。
《上海国资》:现阶段强调产业升级,您觉得有何现实意义?
乐景彭:在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制造业始终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据2010年统计,目前上海全市工业产值中,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为70%,高新技术产业占30%。而传统制造业的利税贡献和就业贡献率,分别要占全市工业的53.3%和58.5%。
更为令人瞩目的是,上海的传统制造业中集聚了一批世界级领先企业,如宝钢集团、上汽集团分别位列世界500 强第276位和223位;振华重工成为全球港口机械的绝对领先者,其所占的全球市场份额保持在70%以上。
因此,完全可以说,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确保上海经济稳定转型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根基。
《上海国资》:那么,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关系如何?会不会出现资源上的冲突问题?
乐景彭: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对传统制造业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制造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并非只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在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和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
鼓励传统产业创新转型
《上海国资》:目前,上海传统产业升级的进展情况如何?
乐景彭:近十年来,在宏观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倒逼”和企业内在变革等多种因素刺激下,上海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塑品牌等多种手段,推动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化,创新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其竞争力、影响力。可以令人振奋地看到,钢铁、石化、建材向新材料转变,轻工、纺织向创意、时尚领域延伸,机械、汽车、船舶分别向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拓展的巨大成果,产业能级得到了较大提升,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不可否认,能级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在上海仍占有较大规模和比重,这些产业如能及时改造提升,就可能跨越一个台阶,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反之,简单地“抓大放小”、听之任之,就有可能跌入“落后产业”行列,最终无形之中走向消亡。
《上海国资》:具体来说,应当从哪些地方着手提升传统产业能级?
乐景彭:目前,上海企业的研发投入尽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传统制造业大多具有企业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低、信息技术渗透不足、商业模式传统的共性。
为此,这些企业首先必须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品和装备升级换代及工艺流程再造,提高产品质量;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力度,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同时,也应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广泛运用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渠道,有效转变和拓展新的赢利方式。
对政府而言,一是要建立健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持续改造传统产业;二是要加强对轻资产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特别是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和银行信贷方面,建议对这类企业给予倾斜;三是要加大对商业模式创新型企业(如电子商务、时尚创意等企业)的支持。由于现有政策支持(如税收)和行业管理体系(如行业分类、统计标准)很难适应这些新兴业态的发展,建议政府作出调整,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鼓励传统企业向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延伸。
政府应积极引导
《上海国资》:近年来,上海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成本的制约,城市发展也在转型。如何让传统产业升级与整个城市的功能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
乐景彭: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提升和发展,一方面要求我们加大产业集聚程度,依照产业链关联原则,促进零星分散的生产向集聚提升转变。尤其是要改变目前石化、汽车领域部分企业的零星、孤立状态,引导其向工业园区集中,融入园区产业链大循环。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向市域以外的拓展力度,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规模扩张和产业技术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在企业的这种集聚或拓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规划和政策引导作用。要尽快明确城市功能规划,纳入“绿色通道”重点给予支持;帮助解决企业异地搬迁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职工下岗分流负担。对企业的市外拓展,要给予充足的补偿价款,支持其实施技术改造和布局转移。同时,还要探索建立区域利益共享机制,避免产业转移可能导致的产业空心化、税收减少、就业不足等问题,形成转移双方双赢、多赢的格局。
《上海国资》:上海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还应注重哪些方面?
乐景彭:推动产业升级,既需要出色的领军人物,也需要优秀的技术工人。要充分调动这两类人才的能力和智慧,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和尊重产业专业人才的良好氛围,大力培育最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土壤和气候。其次,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完善职业教育、理顺培训体系等措施,提高企业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同时,调动广大技术工人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第三,要探索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作用的机制和平台,最大限度地放大其专业技能对于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使其专业技能和特长的作用突破企业、行业的局限。
与此同时,要正确认识和评估民营经济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的积极作用,从体制机制入手,改进完善有利于民营经济参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外部环境,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推动本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格局。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通过并购重组,引进增量资源,以增量带动存量资源提升;要放宽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切实向民营资本开放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放宽股权比例等限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
我们的目标是挑战国际寡头的技术垄断
上海电气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每年投入35亿元用于科研开发,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4%,我们的目标是挑战国际寡头的技术垄断
文‖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 徐建国
上海电气是一家伴随上海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电气就创造了四个“中国第一”:1954年成功制造我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1958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机组,1961年建成我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之后,又在1984年成功制造我国第一套30万千瓦核电机组,至今还在秦山核电站安全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电气引进国际资金、技术和管理,实现全面改造和产业升级,共引进外资70亿元,建立了80多家合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电气牢牢掌握改造再创新和自主研发创新的主动权。我们与西门子合资、由上海电气控股的电站设备公司,已形成年产3000万千瓦能力,名列世界第一;与三菱合资,由上海电气控股的三菱电梯,已形成年产四万台能力。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70%以上。2010年这两家合资企业销售收入占集团的26%。
进入新世纪以后,上海电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境内外上市,募集资金110亿元,并聚焦战略重点,按照“国际一流,五十年不落后”的要求,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基地。目前基地的硬件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集聚了一批国际顶级装备,已经具备制造百万千瓦火电、核电设备,兆瓦级大型风电设备的完整能力。去年实现销售60亿元,净利润2亿元。
“十二五”期间,上海电气将按照市委提出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继续提升制造业水平。主要有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提升研发能力。近年来,上海电气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每年投入35亿元用于科研开发,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4%,我们的目标是挑战国际寡头的技术垄断。现在,上海电气已经形成了四大核心技术:一是大型转子。上海电气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同时掌握“整锻转子、焊接转子、套装转子”三种技术的企业。二是电渣重熔。上海电气开发成功了世界上最大的450吨电渣重熔炉,成为同时掌握并运用“双真空”、“电渣重熔”技术生产大型铸锻件的一流企业。三是长叶片。上海电气开发成功1.71米长的叶片,成为世界上继西门子、三菱之后第三家拥有该项技术的企业。四是核电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这一高技术产品,既能满足法国技术路线、又能满足美国技术路线的要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0%。拥有了上述这些高新技术,提升制造业水平就有了坚实基础。
二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凭借制造业优势,上海电气正在实现由“牵手跨国公司,开发国内市场”向“联手跨国公司,分享国际市场”的转变。以海外为重点的电站工程产业,年销售收入已从“十一五”初的7亿元,发展到“十一五”末的110亿元,增长近15倍,在手合同已经超过150亿美元。
三是推进制造业、服务业联动发展。上海电气坚持“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提升制造业”。通过制造业、服务业的交互作用、联动效应,拓展市场空间、创新商业模式。以电站为例,以前上海电气只做设备制造商,一套发电设备的制造周期通常是1-2年;发展成为工程成套商后,一座电厂建设的周期通常是4-5年;再发展成为技术服务商,运用远程监控技术支持电厂安全运营、用新技术改造原有发电机组,服务周期可以持续三四十年。延伸产业链,不仅拓展了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上海电气占据价值链高端。我们“十二五”的目标是,主营业务增长50%,服务业比重由20%提高到25%,经济效益翻一番。
创新实践使我们深深感悟到,把握时代机遇,提升制造业能级,对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对自主创新的整车产品应给予政策扶持
把现代汽车服务业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汽车金融、汽车租赁、二手车买卖、车载信息、车联网等业务,不断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文‖上汽集团董事长 胡茂元
汽车产业是传统制造产业,其中新能源汽车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能级,要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二是围绕人、车、社会的和谐,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个思考:如何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用户对汽车产品的基本需求是性能要好、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应重点围绕这三个基本需求,加快汽车产业创新转型的步伐。
1、着眼于“性能要好”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产品性能首先取决于研发能力。在合资汽车产品占主导的时代,我们在技术上以引进为主,进入合资合作与自主品牌并举的发展阶段以后,我们应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研发从“引进为主”向“以我为主”转变,既要加快自主品牌研发,也要加强合资企业本土化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要求。
建议:当前,高新成果转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为提升汽车企业研发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合资整车企业而言,已经具备国内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却未能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建议给予这些合资企业地方性优惠政策,以鼓励其加大本土化研发的投入,提高技术竞争力。同时,自主创新的整车产品,虽已通过了高新技术成果评审,但未能享受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这不利于产业的能级提升。建议对自主创新的整车产品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2、着眼于“价格便宜”的需求,进一步降低成本
汽车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着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满足价格便宜的要求并取得一定的效益,就必须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把降本增效工作贯穿于产业链各环节,特别是生产制造环节。
建议:面对上海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趋高、环境保护趋严的实际情况,应把汽车产业链上附加值高的业务保留在上海。同时,鼓励汽车企业“走出去”,在开放条件下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发挥区域联动发展的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生产领域成本和拓展市场。
3、着眼于“使用方便”的需求,进一步做优服务
目前国际汽车大集团服务收入比例最高达15%,而国内主要汽车集团服务收入比例不超过 7%。有鉴于此,我们要把现代汽车服务业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汽车金融、汽车租赁、二手车买卖、车载信息、车联网等业务,不断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建议:目前,上海汽车服务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布局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业务偏重于传统的汽配、维修等,创新性不够。建议在本市虹桥商务区或改造已有的汽车服务区域,规划建立现代汽车服务集聚区,功能上包括汽车服务产业总部、产业示范基地和体验中心等,搭建集新车销售、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租赁、售后服务、汽车文化、汽车娱乐、汽车体验于一体的平台,并配套餐饮、休闲等设施。
第二个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对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国家把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作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特别是针对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电动化的发展步伐。
建议: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对关键技术要集中资金进行项目攻关,加强产学研合作;在配套上,要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动各类停车位充电口的普及,考虑快速充电设施的布局;在使用上,要加大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的采购力度,并尽快确定本市新能源公交车的主流技术路线,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在本市的运用。
上海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
世界500强中,信息化投入超过生产设备投入的企业已经达到65%。而上海仍处于基本融合的中级水平。如能推进两个行业的联动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 潘敏
自2005年上海市政府推进“两化融合”以来,上海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益紧密,信息服务渗透进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其本身也得到了发展壮大,呈现出创新活跃的态势。
以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上海制造业实力雄厚,信息服务业基础水平高,以信息服务业助推传统制造业升级已成重要趋势。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直接融合将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新业态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服务外包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比如,宝钢集团就依托东方钢铁,建立了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和电子销售供应链,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和业内牵动力。
二是电子商务畅通企业产销渠道。2010年青年中非常流行的“凡客体”,就是北京制衣企业“凡客诚品”(VANCL)的广告语。这家企业直接实现B2C销售,成立当年月交易量即达到1.2万件,与具有19年历史的雅戈尔相当。今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60亿元。
三是服务“低门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上海有家“NoNoBank”网站,是P2P小额借贷网络公司,通过网络整合闲散资金,提供微小型企业创业借贷。上海环讯公司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在线结算业务,一举提高了传统企业的外贸出口效率。
据IDC研究报告,世界500强中,信息化投入超过生产设备投入的企业已经达到65%。而上海仍处于基本融合的中级水平。如能推进两个行业的联动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信息服务瓶颈亟需突破
从上海信息服务业现状来看,虽然在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上占据先机,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突破:
一是软件领军企业聚集度不够。目前上海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仅16家,而北京超过30家;2010年国家规划布局内的240家重点软件企业中,上海是27家,北京则有55家。
二是信息化成本较高。以信息服务业最基础的宽带费用为例,上海电信2M、4M企业用户的资费标准分别为每月688元、1688元,而北京是每月358元、528元。企业1G带宽的线路租用,上海每月要20万元以上,而江浙地区一年也只有50万元。
三是行业政策宽松度不够,对新业态、新模式的政策创新和扶持有待增强。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快钱”,上海对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比同类企业在外地获得认定晚了近3年。“快钱”的外贸结汇业务在上海一直未获批准,但获得了浙江省外管局的批准。
四是人才环境有待优化。绝大部分信息服务企业感到人才匮乏,特别是高端的软件和数字媒体开发,更是“一人难求”。上海博威思视讯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他们在上海四个月没找到合适的软件研发人才,但在北京2周就找到了。
为了推进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聚焦。加大对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电子政务等政策创新和扶持力度,适当放宽新业态的高新技术认定和许可范围,使上海能够优先占领信息服务业的核心和前沿领域。
二是深化“两化融合”。鼓励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在岸服务的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流程再造,进一步紧密产业关联度。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开放企业、高校等各类研发测试中心,降低信息化成本和使用门槛。
四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并适当放宽信息服务高端人才引入政策。同时,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要跳出传统产业来看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要积极参与高端产业的产业链分工,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分享高新技术产业所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
文‖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财务总监 常清
前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强攻”,后有现代服务业的“追赶”,作为“夹心层”的传统产业如何在转型之路上迸发新的活力?我认为,只有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新的坐标下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传统产业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上海很多企业在搞活传统产业,使老品牌焕发新活力方面都有成功的实践,比如“走出去”——在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的省市建立生产基地;“请进来”——加大资产引入和技术交流合作力度,大力推进产业整合;剥离辅业,发展总部经济;主抓研发、市场,把生产外包给市场等等。然而,尽管上述这些举措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距离真正取得成功,即推动实现产业能级的优化提升上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切实改变国有企业片面追求高端产业、超大规模、高GDP的倾向,在把上述“真功夫”做好的同时,跳出传统产业来看传统产业,在新的定位下,以新的思路和手法来发展提升传统产业。
首先,传统产业要积极参与高端产业的产业链分工,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分享高新技术产业所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传统产业要迎难而上,争取与跨国公司、央企的合作,努力构筑紧密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分享高端产业链的平均利润率。尤其是带有资源性的传统产业,不能简单“卖产品”,更要“卖战略合同”、“卖准资源类产品”。例如,华谊集团下属氯碱公司与跨国公司拜耳公司签订了为期十年的氯和氯化氢战略互供合同,从而与跨国公司共享高端产业的平均投资回报,其价格比单个氯气产品普通市场的平均价要高出几倍。
其次,传统产业要与上海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实现产业能级跃升和价值增值。传统产业要利用上海在文化创意以及金融、航运方面的优势,主动对接现代服务业。例如,“回力”球鞋作为上海曾经辉煌的民族品牌,一度沦落到靠贴牌过日子。现在,企业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产品增值新方法,邀请上海艺术学院师生在鞋上进行手工绘画创作,使每双鞋都巧妙地融合了中国风及各类文化元素,从而深化了产品的文化底蕴,从日用消费品变身为时尚产品,在欧洲市场上售价高达50欧元仍供不应求。
再次,传统产业要加快产业集群,通过整合调整,将分散在各个区域的生产企业进一步向大型一体化生产基地集聚,以降低成本,加强配套设施系统化、一体化,彻底消灭生产“孤岛”。此外,发展产业集群还可以共享资源、物流、公用工程等,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将企业做优做强。华谊集团除了将具有产品链上下游关系的企业有机合并以外,在安徽基地还把煤化工和轮胎放在一起,这两个项目一个是吸热反应,一个是放热反应,集中在一起,正好可以平衡消化热能。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还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利用自身具备的技术、管理、品牌、资本优势,参与本产业的资源、资产重组,获得该行业主导权,提升行业的赢利水平,变“红海”为“蓝海”。例如,华谊集团下属三爱富公司、精化公司近几年通过与内蒙古、江苏等地企业联合重组,改变了过去低价竞争的不利局面,赢利水平大幅提升。
金融服务业的改造提升至关重要
促进提高上海金融的传导作用,推动其全面衔接市场和资源,通过服务范畴的拓展,提高金融服务业的能级
文‖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吴光伟
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有着显著的差异。传统金融中银行利润来自息差,现代金融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多地依赖中间业务, 并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住房贷款和期货买卖,目前国内的金融衍生品已达2000多种,2010年期货交易达到约100万亿元。
上海要实现产业升级,金融服务业的改造提升至关重要。如何提升产业能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如何为社保亏损解困;如何与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相结合,并围绕上海的创业创新做贡献;如何增加新的金融品种;如何改革金融服务业的税制等等,都需要深入思考、大胆改革。
加快传统金融服务业能级升级,要与市场需求结合,与居民理财结合。上海已逐渐步入“老人社会”的现实情况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值得尝试的突破口。目前,本市60岁以上的老人已逾390万,而社保基金每年都有较大缺口,建议可以参照英美国家的老人信托基金,在本市发展房屋回购金融业务,以此为试点,促进提高上海金融的传导作用,推动其全面衔接市场和资源,通过服务范畴的拓展,提高金融服务业的能级。
在个人支付方式方面,个人支票可以作为改造传统金融、促进金融服务能级提升的手段之一。我国金融主要依赖信用卡、商业支票、代币卡和现金交易,个人支票相对比较少用。而在美国,信用卡只有一半人使用,另一半人主要使用个人支票。个人支票需要先在银行存款,然后留下印鉴使用,所以它比发行代币卡更能吸储资金。同时,如果个人在劳务收入时只能收取支票,则支票解到银行即可根据身份征收所得税,这样个人的非工资现金收入就可得到全面管控,有助于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此外,支票的使用不需要提款机等硬件设备,是一种较为方便的支付手段。最为关键的是,支票的使用适合于当前国家的货币收缩政策,有助于防止通货膨胀。
而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可以尝试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目前,上海的银行理财产品百万资金存款年利率已达到8.2%,千万资金存款利率达到10%,上市公司互相贷款融资利率达到17%。在此背景下,建议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办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开辟新的渠道,同时也帮助政府摆脱担保负债的压力。具体做法是:选择一家著名信托公司牵头,集合中小企业发行债券。信托公司对参与的中小企业的资产质量、拳头产品、发展前景和还款能力进行考察,决定贷款数量和期限。
除此之外,可以适当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对非银行的准金融机构,如阳光私募基金、保险中介公司、担保公司等,都可以全面放开。传统金融的升级改造,应有助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及困扰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因此,可以充分发挥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让金融公司从事实际的农产品期货买卖,为农业服务,发展订单农业,以克服特殊时期蔬菜瓜果过剩滞销的情况。另外,可以考虑增加小额金融产品的买卖,如开展柴油票、汽油票买卖,黄金豆、黄金粉买卖等,变昂贵的整数商品为相对廉价的细小商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集腋成裘,形成庞大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加速经济的周转和循环。
上海要集聚国内外金融人才、管理营运人才创业创新,必须降低商务成本,增强吸引力;并缩小与境外的税收差异,开展服务业所得税改革试点等。
推动网上商业发展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
推动网上商业发展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需要,是加快上海商业创新、提升能级的需要,是促进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
文‖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 黄鸣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国内网上商业已经连续7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长率,远高于实体零售的增长幅度。2006年至2010年,上海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80亿元提高到4200亿元,实现了翻一番。与此形成对照的是,2006年至2010年,全市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分别为4.18%、4.13%、3.91%,呈逐年下滑趋势。
目前,全球网上商业已经进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融合”发展阶段,正从经济体内向跨经济体、跨区域以及全球化延伸。据预计,至2014年底,全球网络购物交易额将超过10000亿美元。未来几年,全球将有1/3的国际贸易以电子商务的形式来完成。
网上商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实体零售企业的地域界限,并凭借其超时空、跨地域、低成本和有互动的特点,使得在线销售的商品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步蚕食实体零售业的经营空间。
较之实体商业企业管理层次多、对市场反应速度慢、商品滞销、库存积压等弊病,网上商业企业一方面可以低成本获取和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直达。随着网上商业企业管理者控制范围的扩大,企业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化,有利于缩减经营管理成本,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网上商业企业的崛起,将对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构成全面的冲击。
网上商业的发展推进了商业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了内外贸易的融合发展,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网上支付业的发展。推动网上商业发展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需要,是加快上海商业创新、提升能级的需要,是促进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
目前,上海涉及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部门很多,发展改革委有资金和政策,但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并不熟悉;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电子商务很重视,但其职能却决定了“重电子轻商务”的偏向;商务委是应用部门,但资金和管理手段有限。同时,电子商务的管理还涉及到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等多个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并带来安全防护、电子支付等领域的新问题,对政府的监管方式和力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要大力促进发展网上商业,有几种路径可供选择。
首先,政府要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建立相关部门在政策规划制订和重大项目审理方面的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同时,依托部、市合作机制,探索长三角电子商务区域合作,逐步发挥长三角区域网上商业联动发展的优势。
其次,在政策扶持上,建议探索建立符合商贸流通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特点的企业认定、市场规范、税种税率、外资准入、投融资机制等政策保障体系,在培育大型网上商业龙头企业、支持网上商业平台建设、引导实体商圈与网络经营结合、鼓励网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支持南京路、淮海路、豫园等重点及特色商圈发展网上商业,推动实体商业与网上商业的协同发展。
同时,也应规范网上商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建立网上商业相关权益保障服务机制。促进网络商品交易监管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公平有序、诚信守法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其中,尤其要加强针对网上商业纠纷规范的管理。建议与网上商业企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各监管部门之间建立联网投诉和处理机制,为消费者投诉提供便利和指导。同时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纠纷信息公布机制,及时发布相关消费警示和指导信息。
上海应组建国际一流的装备技术研究院
政府在分配科研资源、确立重大专项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时,应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企业倾斜
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分析师 高炜宇
近年来,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产业规模增长、产业自主创新、产业基地建设、产业结构高端化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 “十二五”期间,上海装备制造业要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
在产业结构方面,上海装备制造业中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仍太偏低,规模较小、产能不足,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和生产性服务发展相对较慢,同时,缺乏核心技术,科研力量也相对较弱。另外,行业内国企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活力不足、约束无力等问题一直没能根本得到解决。在自主创新能力上,上海装备制造企业设计和创新功能相对较弱,导致其对工程项目的总体把握能力不够,无法进行工程的总承包,只能做具体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尤其是关键零部件的创新已成为当前重大装备发展的薄弱环节。
同时,上海装备企业“走出去”也面临风险。工程项目投入大、工期长,回报要在完工后才能够实现,且易受灾害等不可预测事件的影响。而上海市政府鼓励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劳动力涨价、商务成本居高、综合配套环境和产业配套开发机制有待完善等因素,也影响着装备企业的发展。
面对这些瓶颈和困难,上海必须深化改革与创新,探索新的技术跨越和产业振兴之路,释放新的生产力。
为此,我建议,首先是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按照市场化运作、开放性重组的思路,引入国内外龙头企业,尤其是吸引全球500强企业、国内中央直属大集团等高速成长型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工业园等。二是加快国企改革,明晰国企各利益主体的产权关系,以确立企业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地位;建立各类权力执行机构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体制机制上加快改革,调整国企价值取向,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和专利储备。三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组建国际一流的装备技术研究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装备设计能力,并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革新,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同时设立科技创新和重大引进技术项目吸收再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力度。四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政府在分配科研资源、确立重大专项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时,应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企业倾斜,并加大力度支持国产化装备首台业绩,给予风险补贴、投资税费减免、地方资金配套等优惠政策。
在“走出去”方面,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大型企业集团、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境外用户建立开放性金融合作的机制,支持上海大企业承担境外大型工程项目;对接海外工程项目和拓展海外新市场的企业,可按照本市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支持。
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应重点引进国内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专家,特别是重点引进掌握高新技术的优秀研发团队;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高级技能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在重点装备产业集聚区,如临港产业区等,布点博士后流动站、工程院院士工作站、工程师培训基地和技术工人实训基地。对符合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级研发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等,采取居住证满3-5年转户口或直接落户政策,促进人才的集聚。
产业工人是上海产业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
要把“上海金牌技工”打造成响亮的城市名片,让每个上海技工感受到荣耀,让其中的佼佼者成为社会明星
文‖新华社高级记者 吴复民
上海传统产业曾经的辉煌和荣光,是同劳模、英才的群星璀璨相映成辉的。奋斗在第一线的职工,尤其是技能工人,是传统产业的主体、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产业工人的升级和转型,是传统产业在升级、转型中实现“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战略资源。
当下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社会公众对产业工人社会价值的认同、社会地位的尊重在偏差,“蓝领”在中国成为“低收入、低层次”的代名词,“产业工人”一时间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自2004年以来,“用工荒”席卷全国。“招工难”背后的真正隐患是技能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严重短缺,这成为制约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瓶颈”。
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通过“顶层设计”综合施策,极大地激发产业工人学习进取、提升自我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铸牢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根基,这也同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
但是实现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并激发其创新活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思想层面,要把纠正对产业工人价值的严重扭曲作为“十二五”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在舆论引导上,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大力宣传激励,要把“上海金牌技工”打造成响亮的城市名片,让每个上海技工感受到荣耀,让其中的佼佼者成为社会明星。在企业内部,要培育形成最能激发工人创新活力的土壤,让全体员工都有岗位成长、职业提升的机会,同时,要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建立多层级的创新激励体系。
此外,为工人发明家搭建广阔的公共平台亦尤为重要。2011年5月25日,中国工程院网站发布了2011年增选院士候选人的公示材料,上海有两位“草根”出生的巨匠级发明大师入选:一位是从码头工人起步的“抓斗大王”包起帆,另一位是从发电企业学徒起步,成长为世界火电行业标杆企业领跑者的冯伟忠,这标示着上海工人发明家中的佼佼者已经站上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和高地。因此,为工人发明家搭建更广阔更多样的公共平台,让他们在服务社会中更加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就非常必要。
目前有三种路径可供选择,一是建立专门的科技型服务公司,将其作为发明家创新成果推向社会的有效载体。由冯伟忠担任总经理的“申能能源科技公司”为全国发电企业推进节能改造提供服务,他的创新成果若在全国推广,相当于不增加能耗而新增7000万千瓦装机容量。二是推广上海电气集团创建“李斌技师学院”的经验,放大劳模效应,成建制地培养德技双馨的技能人才,这类机构在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同时,还能成为最直观的“劳动最光荣,创新最自豪”的青少年教育基地。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把上海市总工会在“十二五”期间将命名100个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和100个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的创新举措,作为放大劳模效应的又一载体,与全市“高技能人才带教土地”和“跨行业班组结对”等相关活动结合进行,并与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挂钩,成为其实训基地,产生“明星带群星,群星带群体”的社会效果,达到“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代”的目的。
实现信用输出,促进上海外贸出口转型
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对提高出口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具有积极的作用
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 朱守中
2010年,上海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80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4%。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提高上海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加快推进上海外贸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变得更加突出。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际通用的各国政府保障本国企业出口收汇安全、推动本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具有损失补偿、市场开拓、便利融资、风险管理的功能,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企业可以转变过去低价竞争的模式,积极采取赊销等灵活交易手段提升竞争力。
我国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实际上是通过国家财政最终承担企业收汇风险,利用我国雄厚的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现对外信用输出,鼓励企业大胆承接海外订单的外经贸支持政策。通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企业的应收账款可以及时变现,为后续的订货和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并规避远期收汇的汇率风险。
有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可以加以诠释。上海某传统袜类生产企业,过去一直采用预付款或信用证方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买家交易;金融危机后,原有买家融资能力大幅下降,要求改用赊销方式结算,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该出口企业大胆赊账,一方面逆势开发欧美市场,另一方面主动延长赊销账期,积极开拓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利用信保融资功能挖潜国内融资资源,实现对外信用输出,该企业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袜类出口企业。
可见,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对提高出口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具有积极的作用。
当前,我国货物出口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但从出口结构上看,德国虽然排名第二,却已经完成了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以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出口为主。上海要实现外贸转型,必须重视和发展服务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服务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大大增加。例如,上海某软件外包企业通过买家筛选与交易前风险评估,大胆承接大金额软件开发订单,合作伙伴不断扩大,在有效提升应收账款质量的同时,扩大了销售规模。出口信用保险还成为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手段。2010年,上海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
上海具有雄厚的制造能力,但由于在品牌、核心技术以及配套服务方面的欠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导致大量的利润被品牌提供商以及配套服务企业赚取,因此要实现外经贸的转型升级,很关键的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并为产品提供全面配套服务,从简单的货物销售向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项目总包商转变。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为企业提供灵活的交易方式、便捷的融资服务、及时的买方/项目信息,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参谋和助手。
尽管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为出口企业提供多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但由于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开展时间较短,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走出去”的需要,绝大多数的出口企业并不了解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目前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数量只占上海出口企业总数的3%,严重制约了这一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