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海外买地种粮 不如合作双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1 20:30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近期,非洲之角正面临6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1200万人正因食物短缺而陷入营养不良状态,其中有280万人濒临死亡。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此次灾难与近年来国际地区环境的急剧恶化有关。但德国官员竟将矛头指向中国,称是中国在非洲旱区的土地收购造成了此次旱灾。

  德国政府的人权特使古恩特·诺克称,非洲这次灾害也是人祸。有种猜测说,中国等国的企业为了在那里开发工业化农业购买了大片土地。如果当地政府将精力用在建立自己的农业系统上,会对更多的人口有更多的用处。他还臆测称,中国在非洲的投资集中在出口农业上,这会在非洲引发大的社会冲突,小的农户的土地被收购,随着而去的还有他们的生计。

  商务部8月24日召开例行发布会,对古恩特·诺克的言论进行了回击。商务部新任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农业合作,他们所生产的粮食产品和其他农业产品基本上是卖给非洲当地,以供应非洲当地的需求。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粒米、一斤粮食从非洲拉回到我们国内来。“所谓的非洲向中国企业出口能够导致东非饥荒,完全是无稽之谈。”

  相反,中国企业的进入给非洲地区很大的益处。“中国企业的进入能带给非洲地区更先进的农业技术、粮食生产技术,更好的种子资源。非洲的粮食产量也因此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东方艾格首席分析师陈树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就连古恩特·诺克也承认,中国投资可能有这样一个好处:将展现工业化农耕在非洲会如何有效地开展。

  德国官员关于中国造成此次干旱的论断是别有用心的。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对待中国海外购地种植的逻辑极度险恶,即使中国在非洲发展购地种植的主要目的在于扶助非洲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有色眼镜下的观察下也将成为侵略的代名词。不尊重事实的真相、进行表面的推断,将两个无关的事物进行无根据的推断,说明缺乏正常逻辑。

  白朋鸣认为,一方面,西方国家的舆论导向掌握在大跨国公司手中,我国发展海外购地种植实际损害了西方跨国公司的利益;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度问题上升到贸易层面,连最基本的贸易互信都难以沟通,导致了西方长期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的贸易行为。

  中国企业遭到抵制也有自身的因素,那就是过于高调。重庆粮食集团就因在巴西的投资过分高调,导致其国土资源局在2010年召集律师起草法案,准备向议会提案,形成限制境外资本购买巴西农田的法律。“被购地国家在国内舆论的质疑下进行了土地政策的调整,更加剧了西方对事实的曲解。”白朋鸣说。

  白朋鸣建议,扩大海外购置项目,将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为长期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证。我国应当鼓励国内资本走出国门,发展购地种植,但切勿过多强调国家意志。

  陈树韦则认为,海外种粮不要再走置地的老路,应该更倾向于合作模式。依靠我国更为先进的种子资源、耕种技术提高当地粮食产量,减少土地提供国和国际组织对于粮食安全的担忧。

  与此同时,我国还需要重点关照被购地国的想法。农业发展应当和工业布局同步进行,土地提供国家可以同时获得大量中国工业生产投资,为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减少置地种粮的阻力。企业也应尽量做好公益事业,以达到双赢的结果,消除外界的负面评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