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本周推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1 06:39 来源: 时代周报

  ☉报道篇

  穷孩子遭遇问题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的另一面

  作者:陈鸣沈念祖杨雯

  来源:8月26日《南方周末》

  在一轮又一轮的取缔、转学的喧哗中,城市打工子弟如羊群一般地被放逐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在体会知识的乐趣之前,他们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冷暖。当地方政府将打工子弟基础教育完全甩给市场之后,失去监管的民办学校一心逐利的一面被放大。在以弱势群体面目出现的办学者身后,有着大量不为人知的暗处。在政府政策、投资办学者、老师和学生三个群体的博弈中,教师和学生成了真正的弱势方,他们的利益保障仍亟须破题。

  在过去十多年中,不断有教育界学者和NGO组织呼吁北京市政府承担起更多责任,但政策几经波折,进展迟缓。有人担心,当地方政府将打工子弟教育完全甩给市场之后,失去监管、一心逐利的民办学校是否也会像民营医院那样,演变成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在盈利冲动驱使下,很多时候社会的慈善帮扶力量被校方截留,学生无法真正获益。但是在拆迁议题中,学校通常在媒体上把自己塑造成弱势群体,而其追逐利益的一面往往被忽略。

  未被社会舆论注意的是,在一个缺乏监管的市场环境里,校方和教师之间是简单的打工者和雇佣者的关系。大部分教师和学校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则是由校方单方面持有合同。当学校遭遇搬迁等问题时,学校和师生之间的利益诉求差异更大。民办学校校方本身诸多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北京市教委进行整治和规范的“合理性”。

  点评: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长期欠债,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低于别国,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当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社会阶层的板结与固化,社会流动的阻滞就会成为必然。

  ☉评论篇

  卡扎菲的教训

  作者:胡舒立

  来源:8月29日《新世纪》

  在卡扎菲时代终结之际,有必要追问,为什么这个国家走上了暴力革命之路?为什么和平变革之门未能打开?

  当他感觉权力正在从手中流失的时候,他选择了暴力。最初,反对派力量完全无力与之抗衡,他拥有武装和财富,国家的全部资源都在其掌控之下。在8月之前,国际社会不断呼吁停火,南非、土耳其等国领导人为利比亚的和平变革展开斡旋,卡扎菲是有机会妥协的。但是,他最终仍然选择了暴力。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力量对比悬殊,这使他坚信,可以通过武力镇压平定叛乱;其次,长期的意识形态教化使他确信人民是追随他的。再次,也是最根本的,是维护自己家族利益的需要。家族利益绑架了国家最高权力,而权力的丧失将是家族的覆灭,对这一结局的恐惧,使他无法走向妥协。

  从20世纪的历史来看,他实际上有机会实现从超凡魅力型权威向着制度权威的转变。即使在伊拉克战争之后,他还是有机会的,但是,建基于他多年打造的那一套体制,向制度权威或现代国家体制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在其统治后期,他全力维持其独裁统治,大肆清除异己的制度、组织和其他权威人物,结果是整个国家和社会都碎片化了,他成了惟一的权力人物。围绕个人独裁发展起来的庞大的家族利益,成了这个国家的毒瘤。要割除这样的毒瘤,只有通过彻底的改革,而在他的权力体系中,已经没有改革的力量了。这样的局面只能召唤来暴力。结果我们就看到了,班加西一场小规模的街头示威,便敲响了他的丧钟。

  点评:卡扎菲的选择决定了他最后的结局,他曾有过妥协的机会,但他选择了暴力镇压与对抗,从而把自己推向了“人类公敌”的绝境。权力使人疯狂,尤其是像他那种无边无界的权力,在民主化的浪潮面前,他依旧不能看清形势,逆势而为,最终自然要被世界潮流所淹没。在此规律下,古今中外无人可以幸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