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为哪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1 10:38 来源: 财新网

  上市,对很多公司,尤其是高新技术公司,应该是新的创业的开始,可在当前的环境下,竟不意成了很多公司创新的终点

  【财新网】(专栏作家 朱宁)近期随着不少上市公司中期报表的披露,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偏离自己传统主营业务,开始染指、涉足、甚至是高歌猛进的转入同一方向:“高利贷”,即把银行获得的低息贷款以高许多的利率再放给那些(更)需要资金的公司(参见《借银行钱放“高利贷”上市公司成贷款倒爷7例》)。

  成功公司往往都有自己有特色的主营产品或业务,也注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企业都被寄予了关注专业,专一发展的期望。

  暂且抛开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形势日新月异不谈,即使是在美国这样高度成熟的市场经济,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企业在上市后仍然进行重大的战略转移和多元化发展。苹果当年不正是通过从计算机企业到大众媒体和消费品企业的转移才有了过去十年的辉煌吗?亚马逊不也正是通过完成从网上书城到网上一站式消费门户才得以从互联网泡沫破灭中涅磐重生吗?

  上市公司,追求股东回报的最大化,本是其应尽的职责。扩大股东收益,则无非是通过利用股市融资进行更有回报的投资。从这个角度讲,公司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寻找那些有发展、高回报和低风险的投资机会。那么我们的上市公司似乎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为股东获得了无风险的获利和套利机会,为什么反而受到关注批评和指责呢?

  关键在于两点。第一,这种投资或套利的机会并非所有公司都有机会参与。试看那些接受上市公司高利贷款的非上市公司,不正是由于缺乏从传统银行体系获得稀缺而珍贵的廉价信用资源,才不得不被迫寻求其他融资渠道吗?

  这一方面反映了民间企业对资金的强烈饥渴;一方面反映了传统金融机构没有能很好地提供企业所需的信用。如果是支付同样的利率,为什么银行没有自由或能力直接对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融资,自己获得丰厚的利差收益呢?在金融领域里像利率这样的某些重要价格信号的严重扭曲,直接导致了企业融资和投资决定的扭曲。这么看来,上市公司并非这种决定的始作俑者,而不过是理性对市场价格做出反应的经济人罢了。

  第二点,既然成为上市公司意味着公司不但可以从股票市场获得大量和廉价的资本,更是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身份,从银行获得更加低廉,甚至更大量的资本,那么上市这一目标就变得实在难以抗拒了。只要能上市,乌鸡也能变凤凰;只要能上市,公司就可以把廉价融资和不负责任的投资的游戏长久地玩下去;只要能上市,公司就能够通过银行系统的摩擦和贷款过程中的不对称,轻而易举地给股东带来象样的回报。难怪乎上市公司对这种做法见惯不怪,而非上市公司对这种行为徒呼不公了。

  上市,对很多公司,尤其是高新技术公司,应该是新的创业的开始,可在当前的环境下,竟不意成了很多公司创新的终点,这为我们市场的监管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对上市的限制,显然是出于监管层对投资者的呵护和保护,希望通过上市过程中的筛选和甄别,达到防止重大纰漏或欺诈的目的。

  美国的资本市场在过去一百年,经历了一次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三次恶性通货膨胀,以及众多的国际事件和经济周期和欺诈丑闻。投资者在经历这许多历练后,仍然不免在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中轻信预测,蒙受重大损失,可见投资者的某些行为偏差是很难通过简单限制上市公司或保证其收益来达成的。成熟的市场需要成熟的投资者,而成熟的投资者必须最终有能力做出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和判断。一味通过严把上市过程,有可能反而助长了投资者对自己有限投资能力的信心,而在长远累计市场风险,并最终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损失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的现象当然值得思考和担忧,但板子似乎不应落在上市公司身上。如果有一天,所有企业都有机会“不务正业”了,“不务正业”的机会也就自然逐步消失了。■

  作者为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和美国耶鲁大学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