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于文化江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3 11:31 来源: 中国经营报访 《通往立宪之路》作者刘刚、李冬君
马连鹏
历史里的帝王将相太过拥挤,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陈年戏码已让人乏味。还好,在刘刚和李冬君这对学者伉俪的著作里,还有文化的江山可以安顿、徜徉。一缕丝绸、一片瓷器、一个个闪亮的个体……沿着文化的长河重回百年前的中国,我们发现那段早已被打上耻辱烙印的历史中也充满了灿烂阳光。
问:这本书开篇即明确将晚清与近代分开,提出“王朝走向没落是晚清史,中国走向民主与科学是近代史”,两位是如何确立这个逻辑起点的?
刘刚:这是我们对王朝中国和文化中国的选择。王朝中国存在,但不在我们的价值观中,我们选择文化中国。同样,面对近代历史,不能丧失对文化中国的自豪感,难道一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都生活在屈辱中吗?这何止是数典忘祖?简直是侮辱自己的祖先。我们要尊重祖先,尊重当时的仁人志士,尊重历史发展的真正主流面。在我们看来,近代中国主流沿着文化江山一脉,必然是走向自由民主,从文化走向政治,就是通往立宪之路。这是必由之路。
李冬君:这是基于我们长久以来的探索、观察所得出的价值判断。上世纪80年代初,伤痕文学提出一个问题,“我爱祖国啊,祖国怎么不爱我”,这是错的。祖国在哪里?在文化江山里,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从古至今,李白、杜甫……这么多美好的人物,我们一起生活在文化江山里,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支点,属于所有人。而一个个的王朝像过眼烟云一样,最多几百年一更替,但文化江山还在,我们就生活在这里,我们爱的是这个。
问:有观点认为,通过王朝体制内的改革力量也会自然走向宪政,你们怎么看?
刘刚:我们讲的是立宪,而不是宪政。通往立宪之路的主体不是体制化,不是在体制内解决问题,而是主体化,是自我、个体的立宪。怎么在文化上成为个体,怎么在政治上成为公民,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先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体制改完了再赐予我公民身份,这样的公民是伪公民。通往立宪之路是自我的选择,首先把个体问题解决好。
李冬君:作为公民,争取自己的自由要以他者为前提,尊重他者,这就有契约。在这部书中我们并没有写康有为、严复等传统近代史写作中的常见人物,而是将严修、赛金花等人物放大。因为我们在这些人物身上发现了文化的个体性,发现了社会的力量。一个妓女——最底层的人,在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做了她能做的,这就是个体的自觉。也即,每个人都在为通往立宪之路尽力。
过去我们的近代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教材,其中充满了屈辱。刘刚曾跟我说,我们为什么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在屈辱中,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祖先很窝囊?近代史决不应该是这样的历史。通过这些近代人物在时代大潮中的立场、价值观的变化,我们发现,一百年前的历史是具有近代性的,是在往前走的。
问:回归个体,安身于文化江山,是否有逃避责任和担当之嫌?
刘刚:中国知识分子有妄想症,从来没有从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中走出来,总想担当什么,总在逃避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担当不了,能担当什么呢?
什么是担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给农民工活儿干,给他很好的报酬,尊重他们的劳动,同他们建立融洽的关系,这是一种市场行为,也是一种很具体的担当。如果没有这种基本的担当,你自己都不想给他们很好的报酬,换了一个场合,你又说要代表他们的利益,这种担当就不要提了。动辄为民立言,而民是空的,你说的也就是空话,再说,你这样担当别人、代表别人,征求了别人的意见了吗?
李冬君:现在很多人一脚踩在体制内,同时又把体制当做对立面来骂,这不是担当。你要伸张个人的自由,可以合作,也可以不合作,你要自己选择做自己应该做的。比如大家都说现在的大学弊病多端,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就选择自己来做一个大学。不管他成功与否,都值得尊重,因为他作为一个个体进行了尝试。如果每个个体都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出来,我们的社会面貌就会为之改变。
刘刚一个小学同学,身体不健全,从前倚身的厂子倒闭后,摆地摊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也许没意识到这就是对自己的担当。而很多私企老板,通过自己的创业让一批人以劳动实现自身价值,不仅让自己、也帮其他人担当了自我。
问: 那么在市场中,国家的位置在哪里?它的责任是什么呢?
刘刚:市场大于国家,要尊重市场,不要把国家看的太重。历史又告诉我们,国家总是要干预市场,搞得官场比市场大,以至于官商勾结司空见惯。当年李鸿章探索了很多商业模式,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等,但搞来搞去都没跳出官场窠臼,最终搞出来的,原来是所谓“首长所有制”。
在金融危机以前,中国大量民营企业依靠广阔的外部市场生存发展,外企白领有尊严。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强势介入市场,数万亿人民币一下子就把很多民营经济席卷而去,外企白领不再吃香,大家都投奔公务员队伍。帝国主义完蛋了,社会主义又战胜资本主义了,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市场萎缩了,官场越来越大,社会还能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