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东生:国际化前应将困难想多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3 11:3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侯雪莲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恰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欧美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国际资本逐步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中国经济全球化已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浪潮。然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间尚短,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自己的全球竞争力。

  9月8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TCL集团承办的“转型升级,创新未来——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战略研讨会”将于北京举行,会议旨在探求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经济如何从容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企业国际化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市场环境决定了众多的中国企业也不能盲目模仿欧美企业的模式,只能通过自身探索来确定自己的国际化道路”,拥有12年国际化经验的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近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经营报》:TCL的国际化于1999年启动,如今已经12年了,其中2004年TCL对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两项并购,在国际信息电子产业引起了广泛关注, TCL也经历了一段扭亏为盈的痛苦经历,被你称之为“鹰的重生”。现在回过头来看,TCL国际化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

  李东生:首先是在战略上,作为企业的领导人要想清楚,这个产业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整体战略,要看得远一点。要有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一个长远发展的规划,这样在定义自己国际化的具体方案、规划、目标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比较可行,而且能够作为公司一个持续长远的战略来推进。

  另外,在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每一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选择的方式和路径也不一样。我们的体会是“先易后难”。另外,对于国际化的困难和挑战,要尽量想的多一些,准备的更充分一些。

  《中国经营报》:TCL在2004年完成两个并购之后的两年曾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原因何在?

  李东生:当时在做并购规划的时候,我们对困难估计的不够充分、资源准备不足。并购初期,市场反映比较好,当时如果我们能够借这个机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扩大公司的资本,后来应对困难时选择的空间就比较大。TCL当时比较自信,没有选择融资的方式,而是采用银团贷款的方式来做,因此当我们遇到经营困难的时候又面临还款的压力,加重了经营风险。所以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来看,在定国际化战略的时候,还是要把困难尽量想的多一点,资源准备尽量充分一点。另外,对于市场和产业技术发展的把握一定要准确,要看得长远,节奏要把握得当,这样的国际化才会比较顺畅。

  《中国经营报》: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是第二次创业,你们在这方面有体会吗?

  李东生:我觉得用第二次创业的说法是非常恰如其分的,因为企业国际化意味着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的观念、管理的系统、管理团队的能力,都需要有一个大的转型和提高。对企业来讲,可以说就如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经历了国际化,你能够真正的走出去,这意味着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将有一个质的提高。

  管理一个全球业务和管理一个国内的业务,对管理的系统和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能力的建立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积累。但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我相信未来的5年、10年,在许多的产业领域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成长起来。

  《中国经营报》:现在汤姆逊和阿尔卡特都已经进入正常的经营轨道,TCL未来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李东生:我们基本的发展战略还是围绕三条主线:第一是进一步提升工业能力;第二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第三是提升全球化经营管理的能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