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小野丽莎 别叫她女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3 11:3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踏歌行

  李皖

  2011年8月27日,“玫瑰人生”武汉演唱会上,小野丽莎以《伊帕内马的女孩》亮相。

  一个漂亮的开场。

  1964年,整个巴萨诺瓦的大戏也是以这首歌开场。3位巴西人——安东尼·卡洛斯·若宾、约翰·吉尔伯托、阿斯图得·吉尔伯托,正是以这首歌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巴西冷潮汹涌而入,浩浩四十余载,全球波荡不息。《伊帕内马的女孩》开天辟地,毫无疑问是巴萨诺瓦的第一名曲。小野以此开头,来路端正,正本清源。

  夏日的小野丽莎像微风。旧夏正在淡出,天气有了凉意,巴萨诺瓦吹来了风。长笛悠悠,萨克管呜呜,黑键白键淙淙流动。琴弦三两声;大贝粗弦铺开暗底;鼓声响愈静,用鼓刷轻扫而不是鼓槌轻敲。一钢琴,一笛管,一低音贝斯,一鼓,一吉他,一嗓,如此切切悄悄精密精巧合谋,由此,最后一抹暑热也在退却。

  小野丽莎出生在巴西,在那里长到了10岁,这使她有一个本地人的出身,而不至于产生外国人唱巴西歌的尴尬。1962年她出生的年头,正是《伊帕内马的女孩》出生的同一年,这首歌的葡萄牙语版本,此时正录成第一个版本,在巴西国内传唱。四分之一个世纪后,这个日本女孩也唱起了这首歌,唱起了巴萨诺瓦,并戴上了一顶“巴萨诺瓦女王”的大帽子。

  小野丽莎的巴萨诺瓦,属于巴萨诺瓦最轻淡的一支。她回荡在沙滩、鸡尾酒会、酒吧、咖啡厅里,仿佛是全世界所有城市的背景音乐。当城市人的“品质生活”里出现茶、咖啡、红酒,出现假日、休闲、怡情、享受,小野丽莎也跟着出现,仿佛是这些场景必不可缺的调味品。她被这些词形容,最后也变成了这些词——慵懒、柔软、温馨、浪漫——最后,巴萨诺瓦也变成了这些词。

  都市达人对小野丽莎的至高赞美,在我看来,向来都不是赞美,而是更深地陷进都市的泥尘,变得比泥尘更低。“她的歌声,带给我们历经尘嚣后,无限释放的舒缓解压……”哦,解压,这样的赞美,哪有一毫米的精神高度。

  小野丽莎不是巴萨诺瓦的全部,甚至不是它的最佳代表。一个孤立于东洋岛国的日本女子,如何能够代表幅员辽阔、群星璀灿的巴西音乐场景?毋需向历史的深处纵探,只需掬起最上面的一捧,我们就可以看到——

  巴萨诺瓦是安东尼·卡洛斯·若宾,从他指尖流淌出的精妙旋律、清冷配器和玲珑钢琴,让德彪西在流行音乐里暗涌。巴萨诺瓦是约翰·吉尔伯托,在他手下有全世界最安静又最摇摆的尼龙弦木吉他。巴萨诺瓦是阿斯图得·吉尔伯托,录音史上第一位业余的出神的淡淡哼哼,不仅定型了巴萨诺瓦的浅斟低唱,也启示了全世界的冷派、清淡派女歌手。巴萨诺瓦是卡埃塔诺·维洛索,用轻微的声音唱出绚丽的诗歌意象和政治热情。巴萨诺瓦是艾莲·埃利亚斯,以女性的细腻将古典织体推向新的精度、扩大到更广阔的爵士版图。巴萨诺瓦是莫雷伦堡夫妇,延承若宾的衣钵,更精妙、更清冷、更先锋、更酷。巴萨诺瓦是伊莉丝·里加纳,彗星一般的歌唱才女,不只是甜,还是疯狂,不只是酷,还是城市深处最深的寒意。巴萨诺瓦是倍倍尔·吉尔伯托,在第二代,加电加炫加节奏,变成电子时尚新款的镇静和抚慰。

  这些原生的、尖锐的、锋利的、锐猛的小东西,小野丽莎没有,小野丽莎正是这些东西的反面,借鉴、圆融、温和、清淡、舒适。她减掉了疯狂,略去了寒意和刺,变得光滑,变得只剩下了甜丝丝的温情浪漫。

  以民歌原教旨主义的眼光看,小野丽莎既不正宗,也不纯粹,她什么也没有。《伊帕内马的女孩》是二手的,《什锦菜》是二手的,《月亮河》是二手的,《玫瑰人生》是二手的,小野丽莎是二手的。除了翻唱已经是极致的巴萨诺瓦名曲,把它们改成更柔和的版本,小野丽莎的新作为,不过是把瓦萨诺瓦的公式,往一些不是巴萨诺瓦的曲子上套,套成一样的软语温香云淡风轻。好像是别开一境,其实套路早都在那里,什么创造也没有。

  二手的小野丽莎,就这么歌唱着,在武汉剧院,唱得像CD一样好。现场气氛极佳,暖意温馨,情意浓浓。小野声音控制稳定,拖腔到了尾腔,也几乎无瑕疵。她证明了一个道理:大明星、国际流行,流行得不偶然;国际流行必有超越众声、出类拔萃的国际材质。巴萨诺瓦轻声细语的轻唱,看似容易,但要唱到小野这程度,需要真腔实嗓的卓越声带条件,否则不会这么稳且坚实。吐字咬音更在上上水准,听着就这么熨耳,清澈剔透。

  有人常说推崇原作吧,创造为大,原创者在好汉座上排第一,毋庸置疑。但论到正宗和纯粹,还真是难说。《玫瑰人生》初诞于伊迪丝·皮雅芙,使巴黎城市歌曲染上了美国爵士的蓝色,香颂还是香颂,但你说它是什么正宗货?《什锦菜》出自汉克·威廉斯,其原唱的风格,是英语民谣混合瑞士山歌更搭上了美国黑人的腔调,纯粹?纯粹是个杂烩。而说起巴萨诺瓦,这整个“新浪潮”就是个混种——诞生在巴西,催生它的却是法国音乐,作曲家德彪西加上歌手亨利·萨尔瓦多,给巴西音乐家提供了最早的灵感;而被贩到这片土地上的非洲黑人,则为它提供了节奏。再往前上溯,德彪西的灵感,是东方的印尼音乐……

  从更大的视野看,20世纪以后的世界,就是各民族从封闭到开放,各种元素从孤立到交汇到融通流转。这是20世纪所有新事物的基本伦理,否定了它,所有新事物就都失去了创造的依据,失去了合法性。凭什么一个日本人唱巴西音乐,就没有了理由呢?

  所以,别叫她女王,只作为巴萨诺瓦中的一位,这样的小野丽莎,会变得真实。

  作者为国内著名乐评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