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德国:多管齐下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_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4 11:2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德国:多管齐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_

  

德国:多管齐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_

  图为德国农场。 郭 辑提供

  德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很小,约1%。但德国农业却非常发达,农业用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0%左右,而且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在欧盟中是仅次于法国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农产品生产国。这一方面得益于德国高度发达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德国政府在农民职业培训、政策扶持、农业用地规划和农业产业链升级上的长期投入。

  (责任编辑:刘阳禾)

  重视培训“农业工人”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1950年,德国每个农业劳动力仅能养活10个人,1996年已可养活108个人,2002年达到124个人,目前可养活140个人。与此同时,德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却从1960年的24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约130万人。德国联邦农业部部长伊尔莎·艾格纳认为,这一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过去几十年德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而且德国农业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并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主要得益于德国政府在农民职业培训上的长期投入。

  德国特别重视对“农业工人”的培训。之所以将农民称之为“农业工人”,是因为在德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民,而是“经过培训的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才”。德国法律规定,做普通农民的基本要求是从普通学校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再到有关的农业专业学校学习至少两年。而要独立开办或继承农业企业,则必须具有在自家或别人农场当普通农民的经历,并且在经过深造后才能取得相应的资格。即使是一个有长时间务农经历、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农民,也需要经过两年的学习,通过国家相关的考试后,才能获得独立经营农业企业的资格。

  近年来,为适应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正在兴起的基因农业发展需要,德国政府一直推行“绿色职业培训”计划,其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涉及到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和先进农机设备使用培训,还包括为满足未来农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科技培训。据统计,近10年来接受培训的人数逐年增加,仅2008年一年便达到42205人。这一计划为德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

  (责任编辑:刘阳禾)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德国政府在农业财政补贴和农业税收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也是农业生产实现高效率的重要原因。德国通过政府调节和干预的方式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进行多方面资助和保护,每年对农民给予大量补贴。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数据,德国农民目前人均年收入在3.6万至5万欧元之间,其中50%左右来自欧盟、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财政补贴,具体包括地区平衡补贴、农业环保补贴和农业用油补贴等。此外,还有德国联邦政府发放的各种奖励,比如农业企业奖等。德国农业部透露,欧盟、德联邦和州三级政府2007年至2013年对德国农业的财政补贴总计为180亿欧元,平均每年25亿欧元。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项目也可以从欧盟农业基金、德联邦和州政府申请到项目经费。这些补贴和奖励合计能够占到农民人均年收入的80%以上。这使德国农民保持了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和抗风险能力,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农业税收管理和使用方面,德国也走在欧盟国家的前列。据统计,德国的农业税收约占全部税收的1.7%,农业投资却占国家预算的7%。德国的农业企业、合作社享受免交营业税和机动车辆税的优惠待遇,农业企业自成立之日起10年内,每年享受1.46万欧元的法人税免税额度。为了加大对农业企业及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德国还成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德国农业养老金银行,对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引进环保措施等方面的投资提供补贴及贴息贷款。比如,对投资额在1000至1万欧元的小型项目,提供偿还期10年、利率不超过5%的优惠贷款;对50万至100万欧元的大型项目,提供利率不超过5%、偿还期20年的优惠贷款。

  (责任编辑:刘阳禾)

  产业升级促进就业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多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德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在不断下降,而农业产业链中的就业人口却不断增加。据统计,2005年至2007年间,德国的单纯农业人口每年减少1%。此外,每年还有3.5%的单纯农业人口转移成为城市人口。为了缓解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德国近年来开始引入来自东欧或中东的外国劳动力。2007年,引入外来务农劳动力已占到德国农业人口的2.5%左右。

  为了避免农业人口过度外流至其他领域,德国联邦政府加强了对农产品产业链的升级。比如加强对饲料业、农药化肥产业以及农机制造业的产能改造,扶持食品加工业、副食品商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经过不断升级和调整,食品加工业目前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食品贸易额约占整个零售业销售总额的26%。全德国从事食品业的大小企业约17万家。目前,德国单纯的农业人口虽然只有130万,但在相关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中的从业人员却高达400万,占德国就业总人口的10%。如果将造纸等提炼生物质能的劳动岗位和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岗位计算在内,德国的涉农就业人口可达到490万。

  (责任编辑:刘阳禾)

  科学规划农业用地

  在农业用地的保护方面,德国联邦政府出于对粮食安全、气候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利用等因素的考虑,一直执行着非常严格的政策法规,保证了农业用地的不变性和可持续性。据德国农业部最新统计,德国农业和林业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农业占地面积为1700万公顷,林业占地面积为1100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面积自1999年至2007年8年间仅减少1.2%。同时,为了加强对农业用地的集约化使用和管理,德国联邦政府近年来开展了对包括农场、林场、渔场和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内的农业企业的兼并整合。1999年,德国每家农场的平均耕地面积为36.3公顷,而2007年每家农场的平均耕地面积已上升到45.3公顷。

  此外,德国政府还非常重视对于农业用地生态多样性的保护。二战后,为了解决饥荒问题,德国一度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工业品,由此获得了良好的收成,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土壤性质的改变,使得正常的生物链被打破,导致病虫害频发,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自上世纪后半叶起,德国开始改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尽量使二者保持平衡。其主要措施包括:禁止使用化学农药,采用与自然控制力相协调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禁止使用化学肥料,采用农家肥,种植豆科植物,施用绿肥和缓释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措施;采用合理多样的轮作和间作制度,每年7%的耕地休种以改善土壤的品质,提升肥力。

  在农业用地的规划方面,因地制宜、兼顾环保是德国联邦政府的基本思路。德国南部农业主产区是山区,丘陵地带多,这种地形和地貌显然不适合种植业。但山区雨水多,植被好,适合放牧,而肉、蛋、奶制品正是德国人主要的食品组成,这就决定了德国南部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粮食种植只起辅助作用。为了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德国的草场和绿地在农业用地中占了较大比例。根据德国农业部的统计,德国2008年农业用地中,耕地占70.5%,永久绿地占28.3%,葡萄园占0.6%,果园占0.4%,苗圃占0.1%,这其中的永久绿地包括坡地和草场。得益于发达的畜牧业,德国的奶制品、猪肉、牛肉和禽类肉供应量非常充足且种类丰富,价格低廉。比如超市中2公斤牛奶仅售1欧元、1公斤火腿肠还不到2欧元、一只清洗好的生冻鸡1.5欧元、1盒10枚装的鸡蛋1.2欧元。

  此外,德国还十分注重对森林的保护。其森林总面积约为10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0%,森林生长量在欧洲属于最高水平,每年达6000万立方米,但采伐量仅4000万立方米。严格的畜牧用地规划和森林保护措施,涵养了地下水源、改善了气候环境,从而为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等第二、三产业奠定了基础。(魏爱苗)

  (责任编辑:刘阳禾)

  

德国:多管齐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_

  从1个人养活140个人说开去

  1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140个人,这是德国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究竟意味着什么?深入探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1个人养活140个人,意味着国家需要加强对于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其获得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从德国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可以看出,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就会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对于一些农业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农民知识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非农产业就业技能以及市场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特别是要完善落实以义务教育为主的农村教育体系,重点构建面向初中以下农业人口的农村教育体系,用现代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武装农民,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的农村建设者。

  1个人养活140个人,意味着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投入,增强农业主产区的抗灾减灾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短期经济效益低的公益性事业,其健全与否直接关乎农业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主导,涉农企业、农业组织及农民的共同参与。德国政府在这方面的作法是通过财政直接投资的方式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以补贴和贷款的方式对农民实施的水利、道路、土地整治等农村基本建设工程给予资助。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是首要难题。因此,在开展建设时应抓住主要矛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重点放在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农业水利工程维护以及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确保农业实现稳产高产。

  1个人养活140个人,意味着加速农业用地向规模化、集约化流转,使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向大规模农场聚合,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提高整体劳动效率。德国通过对农、林、牧、渔等涉农产业的整合,实现了土地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以及构建合理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整合过程中,还释放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之可以补充到上游及下游相关产业中,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德国的土地合并已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合并和调整,还转向了农村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乡村旅游建设等多方面。相较于德国的情况,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地理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可能还无法实现农业用地的大规模整合流转,但建立健全农业用地流转机制、培育农村土地市场仍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1个人养活140个人,意味着加大力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链,并不断对链条进行优化升级。农业发展的本质是产业链,德国及世界其他农业强国的经验表明,产业链经营可以使农业低利润、高风险的特性最大化分摊,有助于构建“加工业引导种植业”的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农业产区不能总是靠天吃饭,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不能主要依赖于田间地头农作物的产出,而缺乏从加工、贸易等下游产业中获利的来源。农业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建立具有市场化竞争力量的经济组织,帮助农民获得市场权利和同外界相关业务组织广泛联系的渠道。另外,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链模式也尤为重要。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及文化优势,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的上、中、下游产业,避免“橘生淮北”的窘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作为一个农业强国,其农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些普遍性经验确实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孟翰禹)

  (责任编辑:刘阳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