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谁是发审委的“守门人”(国金时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1:0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中国证监会日前召开了媒体见面会,相关负责人谈到了创业板发审委的防腐反腐问题。

  在笔者的印象中,证监会很少举行媒体见面会,也没有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即使是主持媒体见面会的官员,在公开新闻稿中也隐去姓名,称为“相关负责人”。此次证监会能打开深锁的大门,主动与新闻媒体沟通,值得肯定。

  这位“相关负责人”谈到的创业板发审委防腐反腐问题,与市场对发审委审核有关企业申请到创业板发行股票和上市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问有关,最为典型的是最近围绕和佳医疗上市申请所产生的风波。

  7月15日,和佳医疗的首次上市申请被发审委否决,但仅过了半月,在未更改相关财务数据,甚至连招股书都未再次提交的情况下,和佳医疗的再次申请却顺利获得通过。此事引起舆论大哗,有人认为,也许是发审委成员收了好处,做了“俘虏”。

  这种疑问虽然缺乏事实依据,但却有合理的逻辑依据。多年前证监会内部的王小石案充分暴露了不受监督的发审制度与腐败之间的必然联系。王小石当年向申请公司兜售发审委成员名单,让申请公司可以按图索骥地去敲开他们的门。今天,尽管发审委成员的名单已经公开,“王小石”们的财路被断,但发审委的绝对权力没有改变,甚至由于新股发行定价的“市场化”,公司上市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其收买发审委成员心情一定更为火烧火燎。

  陷于利益交换包围中的发审委如何保证其清正廉洁,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拿什么来保证发审委的防腐反腐?根据证监会负责人介绍,证监会已经建立起了对发审委的监督体系,包括独立审核、会前承诺、委员回避、工作底稿、记名投票、公开和聆讯。

  证监会的纪委、监察局还建立了与发审委成员所在单位的联合监督机制,委员本人及相关亲属的证券账户也要申报。在这位负责人看来,证监会这一套“不留缺口”的制度,可以有效杜绝发审委内部产生腐败问题。

  但是,这套制度实际上依然是证监会内部的监督,也就是权力对权力的监督。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这种看似严厉的内部监督并不能让人放心。如果一个公司可以收买发审委,那么它完全可能收买监督发审委的上级机构。因此,防范发审委内部腐败,更重要的是让它接受“外部人”的监督,利用市场的力量,限制发审委的权力。

  目前发审委的工作很不透明,每次开会审议申请公司后发布的公告都极为简单,只是介绍通过了谁,否决了谁,通过或否决的理由一概阙如。这种暗箱操作的模式为权力与利益的交换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发审委应该建立起将所有工作都公开化的制度,让它接受市场的检验。比如,面对一个公司的申请,有多少发审委成员参与了表决,每一个成员投了什么票,基于什么理由,都必须以公告的形式向市场公开。这样,发审委成员在投票时,就会认真掂量可能产生的后果,即使有见不得人的交易,也不敢明目张胆地玩弄自己手中的权力。

  创业板市场建立以后,证监会一直高举股票发行“市场化”的大旗,但是发审委的存在,表明权力仍然在市场上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曾经有人提出废除发审委,让上市公司实行注册制。但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状况来说,不仅证监会对此缺少心理准备,市场自身也缺乏足够的承受能力。因此,在现实条件下,发审委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过度集中的权力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而要将发审委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最可靠的途径就是让它接受来自市场的监督。资本也许有能力收买权力,但是它却没有能力收买整个市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